阅读历史 |

第119节(1 / 2)

加入书签

“你当真是莫名其妙!”

崔昂忿忿言罢,又不由顿了顿,见对方没有睬他,才重重冷哼一声后甩袖而去。

十一月中,楼妃被诊出有了身孕,皇帝大喜,亲自前往弘业寺斋戒祈福了整整三日。

十二月,益州接连传来捷报,先是楼宴率左路军大胜敌方主力,后是崔湛擒获了出逃的夷部首领,可以说朝廷大军一到益州,整个战况便呈现了一边倒的局势。

但也就在此时,朝廷里分成了两股意见:一派是以昭王为首的皇子并士族官员们,认为仗打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从大局看还是应该以和为主;另一派就是以楼越为首的寒族大臣,则坚持应该斩草除根,就算不将这些南越族人杀尽,也该彻底肃清,以免来日自觉恢复了些生息又敢再兴乱意。

最后李峘采纳了前者的意见,下令议和放人,班师回朝。

圣旨发出之后,陆方就回了趟陆园,找陆玄喝酒。

“……我知道你瞧不上这个结果,”陆方喝着酒,苦笑道,“但我也有我的难处,这夷患哪里能是这么轻易就能根除的,楼继卓坚持要赶尽杀绝,你以为他当真是为圣上分忧?他那是想要他儿子再趁机立下更多的军功。谁让崔元瑜这回好巧不巧在后头得了这最大的功劳,我看啊,楼廷秀肯定都快气死了。”

“朝廷大军一动,每日里国库都在流水一样的花钱,”陆方道,“昭王殿下现在还没登位,万一中间有些不顺……还是要求稳为好。”

况他们也都了解圣上的性格,若能瞧得见“太平盛世”之景,就不会希望日日受忐忑,毕竟等战报可不是件惬意的事。

他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酒,陆玄冷眼旁观了半晌,语气无波无澜地说道:“你不必同我解释这些,你们怕事我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陆方瞪了眼,还没说话,又听幺弟淡淡说道:“我也不同意楼继卓的说法,以暴法治人终非上策。但,软硬兼施还是很有必要。”他说,“只不过在当今这里,不提也罢。”

陆方忙竖指于唇间,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好气又无奈地道:“你这陆三郎!”他索性转了话题,问道,“你这里修撰《氏族全谱》的事进行得如何了?”

“已基本定好了纲略,”陆玄道,“还在做最后调整。”

陆方点点头,又忖道:“我估计这次大军班师回朝后,楼家会趁着楼妃有孕和楼宴立下军功的机会,在圣上那里讨些封赏,我们这回肯定是要捧着崔氏的。”

后宫里毕竟已经快十年没有传出好消息了。

“说来弟妹倒是有些先见之明,”陆方笑笑捧道,“这时候让崔家给她妹子立了传。”又好奇地问道,“陶氏这篇你打算让谁来写?”

修撰官方谱牒,自然是不好明面上让人拿着话柄说修撰之人有私心。

陆玄云淡风轻道:“已托了给甘澄先生。”

陆方怔了怔,才反应过来这位大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什么。

“哈哈哈哈,”他朗声笑道,“好你个陆小三,你让甘澄先生来写丹阳陶氏篇目,不等于就是让他拿给陶二郎代笔么!”

陶新荷的传记虽然会归在建安崔氏篇目,但毫无疑问,丹阳陶氏一篇如何走笔,全看修撰者的偏向。

陶伯珪的老师当然是最佳人选。

陆玄却像是在说着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回道:“陶氏值得。”

朝廷大军于次年二月班师回到了金陵。

皇帝在宫中设下了接风宴,并当场论功行赏,封了大败敌军的楼宴为振威将军,以少胜多、擒获贼首的崔湛为冠军将军。

前者是从四品武散官,后者则是从三品。

午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崔湛便以长途不适,有些不胜酒力为由提前告退离了席,楼宴则一直坐到了最后。

崔湛从宫里出来后就撇下左右,骑马直奔去了净因庵。

天空不知何时开始飘起了雨,等他在庵门前停下来时,微雨早已沾湿了衣裳。

庵主见到他时也没有多问,便让人将他领去了东后院。

崔湛一路上觉得自己脑海里好像都是空白的,甚至于当他走进院中,一眼看见站在屋檐下的陶新荷时,有长达片刻,他都觉得似乎仍在做梦。

从他在益州听说了她舍身入庵的消息开始,所有的事情就好像变得都那么不真实,除了战场上的血腥味。

想到这里,他忽然掌心一紧,朝着她大步走了过去。

陶新荷也看见了他。

“我听说你们今日回来。”她向着他微微笑笑,“恭喜凯……”

话还没说完,人已被他拥入了怀里,紧紧抱着。

陶新荷顿了顿,轻轻推他:“元瑜,这里是庵堂。”

崔湛却将她抱得更紧。

“……你说过要等我。”他的声音有些低,有些发抖。

陶新荷沉默了一下,说道:“我的确在这里,见到你平安凯旋我也为你高兴。只是元瑜,”她说,“我们回不去了。”

崔湛闭了闭眼,咬着牙没有说话,却依然固执地没有将她放开。

“你还是不要在这里久留,”陶新荷说道,“不然你祖母会不高兴,说不定又要认为我想妨碍你纳妾。”

她说话时语气很平静,平静到就像是在劝一个老友:下雨了,你该早日归家。

崔湛觉得心口闷得阵阵发疼。

“你说过,要占着我身边的位置。”他不知为何,几乎是在瞬间就想起了她曾说过的这句话。

陶新荷道:“我现在不占了。”

他又道:“你说过……”

“元瑜,”陶新荷轻声打断了他,“你便当我是个极容易动心,又极容易死心的人吧。”

崔湛蓦地一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