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3节(1 / 2)

加入书签

“唉,”黄总督额叹息在她耳旁响起,“江南知府这位置是不是有点不吉利?前一个卢谦,后一个章响,都不得善终。”

他想了想,又道:“章响这辈子啊,真是不值得,抓出来示众的那几个凶手,是不是真的都尚且不知。”

杜平一震,睁开眼,回头看他。

“官场上那套我清楚得很,章响这阵子做的事肯定犯众怒了,唉,虽说是郡主你的主意……但章大人无辜啊,”黄总督语气不免埋怨,又不敢跟永安撕破脸,只能旁敲侧击,“未必是张天,说不定是有人嫌章响挡路……啧啧,郡主,老夫之前就提醒你,秋收那些鲁莽事还是该从长计议。”

雨还在下,在屋檐下连成一片透明的帘布,透过它看什么都模糊不清。

杜平跨出一步,伸手接雨,凉凉的。

她冷静下来,开口道:“章大人死了,那就更应该把事情做完。”她一眼看穿,眼神透彻得让黄总督狼狈不已,淡淡道,“替章大人完成遗愿。”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第110章 不出三日,必有人来收……

这日,雨总算停了,又是一个艳阳日。

元青得到章知府逝世的消息,一切都已结束,他急急料理完外城的事务,便雇佣船夫开往凤阳。他敬仰章知府为人,虽迟一步,也想去赶过去吊唁。

河水潺潺流淌,蓝天白云倒映在河面上,随它一起向远方蔓延。

河面上突然传来一阵箫声,百转千回,绕梁三日。

元青没学过箫,但也听得出来吹奏者技艺高超,这是他听过最动听的曲子。他忍不住随着箫声望去,只见远远一叶扁舟,一男子盘坐在竹舟上,篙竿也放在一旁,放任小舟随着水流自动前行。

男子肩上撑着一把竹节伞,一袭青衣随风而动,他眺望远方吹箫,手指纤长,风姿潇洒,仿似仙人临风。

一曲毕了,这叶小舟也漂到元青所乘的小船旁。

男子年轻不大,看上去二十五六,一张面孔俊朗出众。他勾唇一笑,仿佛将天下间的灵秀都聚集于身,让人移不开眼。

这股气度风华,绝对是大家出身,令人仰叹折服。

男子撑伞站起身来,目光注视元青,笑问道:“如何?可能入耳?”

元青偷听被人抓个正着,窘道:“很好听。”

男子朗声大笑,又问:“可听出其中意境?”

元青道:“先生似乎在思念一个人?箫声听起来有些寂寞幽怨,先生是想家了?”

男子一愣,似乎没想到他真能说出来,随即大笑:“哈哈哈,今日得遇小师傅,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真是大喜之日。可惜我戒酒已久,不然还能跟小师傅把酒言欢。”

元青也惊讶:“你怎知我出身庙宇?”

男子笑着用手指了指:“头发太短,帽子遮得不够严实。”

元青抬手摸去,果真有发丝漏出来,他忍俊不禁,躬身问:“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我自号青竹居士,你唤我一声青竹即可。”男子言笑晏晏,自然而然避开真名,他虽不肯暴露名号,但家中私事却不避讳,“我前些日子离家,小女儿刚满三岁,抱着我腿哭着不让走,至今想起来仍是不舍。”

说着,男子摇头叹气,眼眶跟着红起来,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画纸,上面画着一个小女娃,灵动可爱,神态可掬。一见画像,他神情中不掩思念:“我日日都想着她,想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谪仙一般的人,谈起女儿比俗世中的父亲还要夸张,一副看不见就茶饭不思的模样。

元青实在接不住话,憋出一句:“那先生可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唉,这里还有些事要办,办完了才能回去。”男子神色无奈,他大方地把女儿画像递过去,献宝一样分享,“如何?这是我亲手为女儿画的,是不是可爱得如观音座下童子?”

他放下遮阳伞,拿起篙竿撑住竹舟,说起女儿脸上都是笑。

小女孩的确可爱,更令人惊叹的是画工了得,元青赞道:“先生画得真好。”他将画纸小心翼翼递回去,“先生此行是去何方?”

“凤阳。”

元青睁大眼:“巧了,我也是。”顿了顿,他向下望去,“先生乘坐的竹舟实在小了些,容易遇上危险,要不到我船上来?一路同行去凤阳。”

男子笑道:“我年轻时大江南北都走过,特意学过撑舟,技术勉强过得去。”

元青船上撑杆的船夫也笑着搭腔:“我就说呢,这位公子拿篙竿的架势就不一般,一看就是行家。”

元青却是一愣,年轻时?这位如今看上去就很年轻:“先生看着也就二十来岁……”

男子哈哈大笑:“我都过而立之年了,老了,老了。”

元青和船夫惊得下巴都掉下来,怎么都看不出这男子已过三十,这幅样子,连胡子都不留,下巴干干净净,说他刚成婚都有人信。

男子注意到他们的目光,摸着光溜溜的下巴笑:“囡囡嫌胡子扎,我便日日剃须。”

船夫不赞同地摇摇头,听不过去:“大男人怎么能随小女娃儿说说过?父亲要有父亲的威严。”

男子哈哈笑:“只要囡囡开心,我要威严作甚。”

元青笑道:“先生是个好父亲。”

男子颇感兴味地望着他:“小师傅是从哪里来的?是头一回去凤阳?我年轻时也来凤阳游玩过,可需我带路作陪?”

元青含笑,正要开口说话,却见那船夫抢在前头,忙不迭介绍:“公子,这你就不清楚了,这位是凤阳鼎鼎有名的小英雄元青,红花教就是他帮着打败的,外城这么多百姓也全靠他照料打点,以后等外城和内城打通就更方便了。他这回从外城过来,就去凤阳吊唁章知府,唉,江南是太平了,可惜知府大人却死了,可惜啊可惜。”

短短一番话,把凤阳最近的事情都抖出来了。

男子目光一闪,落到元青身上的视线多了一层打量,拱手道:“有眼不识泰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