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章(1 / 2)

加入书签

P.S 我发现评论区真的有些小天使们的想法和在下非常贴近了~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你为何物而存于世间 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你为何物而存于世间 55瓶;不吃鱼的猫 20瓶;扉页襌 10瓶;Cloud 2瓶;小荔枝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0章 停杯投箸不能食

若六国皆愿入我大秦,十几年的付出能换来千百世流传的益处,疲秦又有何妨!

公子,公子,书童掀开了帘子,咸阳和新政真的好不一样啊。他指着窗外整洁的土路,路边行色匆匆但会对着彼此招呼行礼的路人,还有呼朋引伴欢呼跑过的孩童,眼中不自觉流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被书童的叫唤声换回了神志,原本靠在车厢璧上闭目养神的年轻男人睁开眼,顺着小童撩起的帘子望向了窗外的车水马龙:那你更喜欢哪里呢?偶然有路人瞧见了牛车掀起的帘子,视线恰巧与车中坐着的两人相遇,也会对着微笑点头,如新友初遇。

唔,奴也不知道哎。小书童侧头,认真的想了想,奴这是第一次来咸阳,但是看着咸阳的样子,感觉要比新郑好很多啊啊,奴不是说新郑不好,而是感觉咸阳的人会比新郑的更加友善呢。

说着话的功夫,韩非又瞧见了几位因为瞧见了自己的视线,所以对着自己点头打招呼的路人:得益于秦的政策,他的视线暗了一暗,想到自己想于韩国内推行,却因各种原因无疾而终的改革,若是韩能有秦王政一般的君王,该有多好啊。

骤然听见自家公子如此的呢喃自愈,整个世界只有侍奉自家公子的书童不知因由:王上不好么?

比起秦王政,虽说臣下不该评论君主,作为分族也不应评论主枝,如今在世的哪位还能比得上呢?秦国是六国之中唯一一个真正将唯人才重用试行到了极致的,当年这位秦王政冠礼之时,雷厉风行的平叛镇压,和后续接连的手段,可是让这天下的才子们起了归附效忠的心。

这个书童还是有听上一耳朵的:可是,奴觉得这位王上很可怕,一点儿都不如公子和善。他蹙眉,表情有些纠结和踌躇,异父胞弟活活被摔死,牵扯的冠侯贬为庶民迁至边关服刑,甚至连生母都不留情面,听说不少劝阻的人都被杀了呢。

如此熟悉的评判引得韩非哼笑了一声:这才是这位秦王的英明之处,他侧头看着窗外向后退去的街景,你们看的只是这些事实,可那些有识之士瞧见的,却是这位秦王利用他的冠礼,铲除异己外放权臣收拢实权,在清理朝堂的同时还向天下宣召其性格,彰显其胸襟与抱负的好手段。

那赵女的手段何等的不知廉耻,作为太后不察民意不知臣心不体王尊,作为母亲不通朝政不善其类不助其子,这若是放在其他地方早就成了笔伐口诛的典范了,更莫要提还能回去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不过是一个被控制在局势之中的叛乱,你瞧秦王政做了什么。韩非将几年前闹到韩国,被贵族们当做笑话,至今都在茶余饭后提及的事情分析的很透彻。

当年朝堂上三方远超君王的势力。长信侯嫪毐五马分尸不得好死,太后赵姬名声扫地再无辅政可能,而将长信侯推荐给赵姬的吕不韦,当年是何等风光荣耀啊,此事之后便上奏年级已大望能归乡养老一计扫三虎,好手段。

作为局外人都如此惊叹,若他身在局中,又该如何去解呢:尔后又借着不愿再见赵姬的借口,将朝堂中那些没有牵扯进反叛案,但是一直自诩老臣倚老卖老,或者是凭着亲缘上位酒囊饭袋饱食终日的无用臣子全部清理了出去,腾出了一大片位置给新人。如此,朝堂上因为没有帮派,这些新上的臣子自然会效忠于大王。

但是后来秦国不是驱逐了六国的使臣么?书童觉得自己头都要被绕晕了,不是全凭如今李廷尉的《谏逐客书》,秦王才幡然悔悟,派人追赶已出咸阳的六国门客么?

你也说了,派人追逐。韩非垂眸,李师弟的文笔却是精妙,可你想过没有,为何身为楚人,且当时尚在乞骸未离咸阳吕不韦帐下的他,是如何面见秦王献上此文,并说服秦王去追那些六国之人的?

且你以为追了,便是所有人都要追么?这一点,才是最让韩非敬佩的。明明之前如此果决将所有人都赶出了咸阳,但在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后,秦王政能够放下脸面派人去追那些只是平民的六国中人自问如今的七国,除却秦王政,还有谁能做到。

想留的,无论如何都能留下,不想留的,就放任他们走吧,不过七天而已,该等的总是等得起的。韩非看着自己手中的掌痕,此举即排除了对秦国摇摆不定或怀有异心的六国人,又给了那些想要留下之人足够的脸面,秦王的道歉,这是何等荣耀啊,这么一筛,你瞧,那些留下的人,哪个不是愿为了这个国家,尽心尽力,肝脑涂地的。

如此手段,要他如何不感慨万千呢?若非生在了韩国,无论他与这位秦王相隔多远,他也定然是会千里迢迢来到咸阳,将自己的一生献上的:商鞅啊......

当年商鞅被秦孝公看重于秦国施以变法,也是在与他相仿的年纪。

秦国大刀阔斧重用商鞅这位卫国人,任以左庶长,颁布令法重农业抑商业,削弱贵族权势加强百姓地位。虽然他的结局并不好,甚至在最后栽在了他自己的变法之上,但当年他面见秦孝公时,当秦孝公愿予他天地施展才华时

定是热泪盈眶,愿为知己肝脑涂地,至死不悔的。

念及当年的商鞅,又想到如今的他,一时之间韩非内心百感交集,羡慕嫉妒之中,还有作为卫国人的商鞅能如此果决入秦,为秦效力的感伤:若是能如商鞅与秦孝公一般,有一场君臣相和的美谈,便是明日赴死,也心甘情愿了。

公子?书童听着韩非的长叹,并不懂韩非内心为何如此悲怆,他只以为此行是为面见秦王政,劝其收兵再不攻韩,以公子之才,若是公子继任了韩王之位,也定然能将韩国变成现在咸阳这副繁华模样的。

书童在尚是幼童时就跟着韩非,对他们公子的才华虽然知晓不多,但那么多人推崇他们公子的策论,那他们公子定然是有大才的。便是不能与当年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向媲美,却也定然是大家之流。

少年不知事的话语并未令韩非心生喜悦,他侧身顺着书童掀起帘子的方向探头,瞧见了视线中越发清晰的秦王宫,以及站在王宫外的守卫:只希望此行,师弟愿相助于非,劝阻秦王不再攻韩。

然而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斩钉截铁,嘲笑他的异想天开。

韩国地处中原咽喉位置,被其余诸国所包围。他不像是其余六国还有外土或领海可以向外,因为是接壤其余六国维系平衡的要地,这些年在诸国摩擦之中,韩国所处的位置就变得相当尴尬了。

先前继位秦王还好,或许是因为处于蛰伏发展的时期,他们都没展露出想要吞并天下的爪牙。而等到这位秦王政,默默无闻八年,一朝冠礼名传天下。

只是可惜了郑国,想到当年为了削减秦国国力派往咸阳的渠工郑国如今杳无音信,韩非就不由感到兔死狐悲的悲凉,秦国大兴水木,却不想助长了火苗,倒是让秦国如今的商贸工农更为兴盛了。

本以为会拖上十几年的工程,在老秦人的勤劳之下只花了不到十年。而工程一完,作为细作的郑国就彻底失去了联系,而秦国利用这条贯穿了大半个国家,沟通水利的水渠运输,省时又省力。

韩国自然也做过其他的努力,他们甚至打算联合其他五国联而攻秦,却不想于函谷关大败,联盟不仅做了无用功,还彻底激怒了原本还算平和的秦国韩王出于恐惧,便要派人前往秦国向秦王赔礼道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