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章(2 / 2)

加入书签

至于被反噬挨喷只要将消息把控得够严,袁绍那方就不知道他挨喷的事。只要袁绍那方不知道,那就约等于没发生过。

日常的挨喷,能算被喷吗?不过是卧薪尝胆,一种自我修行罢了。

这是几个月以来曹操第一次主动召见郑平。平日里,若非公事需要,曹操只想减少与郑平的接触机会,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发际线。

对于他的这一想法,心腹郭嘉曾促狭地调笑道:

正所谓,一顿吃饱,三日不饿。正平之于主公,就是能够抵得上三日饭量的一顿吧。

这到底是说郑平的喷言喷语能直接把他气饱,气得三天吃不下饭;还是郑平的扎心言论能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影响力持续整整三天也不能完全消化。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曹操脸色发黑。彼时正与郭嘉谈论祢正平近期壮举的曹操毫不犹豫地踢走了对方,不允许对方留下蹭饭。

郑平抵达的时候,他身着一身深色朝服,神色平缓,眉目间依稀有曹操过去熟悉的矜色,看得曹操不由心生感叹。

他犹记得当初与祢衡势如水火时的情景,那正是相看两相厌,只想不再见。

那时的曹操不但真的对祢衡升起了杀心,还直接放话表达了杀意。

祢衡竖子,杀尔如杀孤雀当年放的狠话犹在耳边萦绕,此刻曹操却希望对方能早日忘了此事,以免时不时地想起,将扎心的语录升级成穿心。

司空若再沉浸于往事,只怕你额上的抬头纹要更深了。

曹操清了清嗓,肃穆道:今日召正平来,是有要事相商

郑平没有接茬,可曹操对上他意味深长的注视,总觉得已经被郑平的眼神喷了个透心凉。

曹操不再多说寒暄的话,让侍从将自己手头誊好的檄文交给郑平。

郑平已猜到这是什么东西。但当他打开竹简一看,心理素质强大如他,也在看到里面的文字后,落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他虽然没见过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但也听说过这一篇檄文。

恰如一些人的赞誉,这篇习文确实写得十分精彩可谁能告诉他,为什么这篇檄文的主角名从曹操改成祢衡,如此不走心的行径,异想天开的幼稚之举,不像是记忆中的曹枭雄。

就在郑平开始怀疑曹操是不是所受刺激太大,以至于自欺欺人,拿换头术取他的姓名泄愤的时候,曹操已在郑平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毒舌尽在不言中的眼神中败下阵来,主动解释道:

如此更有利于感同身受。

感同不了,代入不了。他曹孟德挨喷,与他祢正平何干?

郑平即使不用思考也知道这点子不会是曹操想出来的:何人帮司空出的(馊)主意?

因为知道瞒不过郑平,曹操卖队友卖得毫不犹豫:

奉孝与孤作赌,只要孤按他说得做,正平定会替孤书一封檄文,声讨袁绍。

听到出主意的人果然是郭嘉,郑平一改馊主意的看法,感兴趣地问道:除了感同身受,还有什么?

曹操在木牍上写了几个大字,让侍从递给郑平。

郑平看完,不由挑眉。

曹操又取出了另一块木牍,写了几个小字,让侍从交给郑平。

郑平将两块木牍搁置到一边,束袖而立:

书一檄文,声讨袁绍?

曹操颔首道:妥否?

可。

郑平在曹操对面的案边坐下,提笔蘸墨。略加思索后,文不加点地落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片。

最初曹操见他不假思索地落笔,俄而完成半数,下意识地以为他在敷衍行文。但想到韩衡的几篇绝世赋作,又想到韩衡敏捷的才名,曹操终究按捺住质疑的想法,安静地等郑平写完。

大约过了一刻钟,写好的檄文被送到了曹操的手上。

曹操一看开头的几句,险些被惊得吐血。

他让郑平帮他写檄文征讨袁绍,是为了充分发挥郑平的喷人能力,怎么檄文的开头还夸上了?

幸而曹操克制力极强,他忍着不忿往下看,发现檄文的第二段开始转折,将原先的夸奖以完美的辩论方式推翻,言辞间极具痛心疾首。如果不是曹操从小和袁绍一起长大,连他都会忍不住相信这第二部 分所写的深负众望的人渣就是他的发小。

此时再回头看疑似夸赞的第一段,曹操发现之前令被夸之人无比舒泰贴心的夸奖之语此刻全变了味,读起来意有所指,任谁都不会觉得这是夸赞的话。

等看到第三部 分,言辞间的节奏再次变缓,似乎在规劝袁绍回头是岸,言辞恳切得能让读文者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

当这一个想法达成后,曹操已进入第四部 分。这第四部分再次一改第三部分的风格与节奏,恳切规劝不再,只剩刁钻的讥讽,言辞之激烈,一眼就能让人知道第三部分的恳切是骗人的玩意儿。

曹操见多了大仁大义、摆大道理、死命让自己这方占据道德上风的檄文,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抑扬顿挫,在把人的情绪煽动完毕后,转头敷衍而不耐地告诉对方是的刚才这段是骗你的,至于为什么,纯粹因为你欠骂的檄文。

想到袁绍收到这封檄文后可能有的表情,曹操只觉心情舒泰。

他认为郑平这封檄文极富有画面感,决定找个画师配一张图,一起给袁绍邮过去。

第63章 狂士楚歌

陈琳为袁绍所写的檄文,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毕竟曹操与袁绍是故交,又曾一起守望相助,如今二人势力各自发展,成为长江北岸唯二可以抗衡的霸主,自然不可能放纵对方继续发展,损害自己发展的势头。

之所以绞尽脑汁地为曹操扣罪名,正是为了兵法中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用来提高民心,打击敌方士气。

袁绍当然知道曹操没有檄文上所讲那么不堪,对曹操也未有多少恨意,因此,在得知曹操也送过来一封密信后,袁绍犹有闲心笑着与身边的幕僚道:阿瞒真是越活越回去了。都已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忍不得心头之气,只知意气用事。

他认为曹操这份密信是因为不忿那篇檄文的污蔑与羞辱,依样画瓢地发了篇檄文泄愤,正如当年因为意气用事独自领兵去讨伐董卓一样,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冲动。

因此,袁绍并不把这封密信当一回事,甚至还在心中感慨了一番,有闲心拿曹操与旁人说笑。

这阿瞒也不想想,我与他处境不同,他便是网织了罪名,天下人也不会信,反倒贻笑无穷。

陈琳写给曹操的檄文虽然有欲加之罪的味道,但大部分都是基于事实,添油加醋地给曹操定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