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太子妃驯夫记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21(1 / 2)

加入书签

如此颠倒黑白的说法,居然是我朝言官写出来的,让我深刻怀疑我朝是不是从骨子里就给蛀了。

就因这封折子,皇上在太和殿发了飚。

古人云,天子动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可能这群人真没想到皇上会发这么大的火,底下乌压压跪了一片。

也不知道骂了多少声“废物”,喊了多少句“朕养你们到底有什么用!”之后,皇上一口气没喘上来,捂着胸口,紧急唤了太医。

又病倒了。

我和李祯再也不敢慢悠悠地往回走了,而是去官驿换了两匹快马,丢下身后的车马与随从,仅我二人,火速赶往金陵。

回到宫中,皇上当着我的面,对李祯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朕要退位。”

第二句是:“朕不想干了!”

李祯:“……”

我:“…………”

作者有话要说:

皇上:我太难了我不想干了!

李祯:哦所以您就把烂摊子丢给我和我老婆呗(黑线

第65章

皇上并非在闹脾气,他是真的心累了。

今圣登基那年也不过二十出头,本是少年天子,当年也是气宇轩昂、满腔热血,想做出一番事业,名流千古。

总的来说,他也算是做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内忧外患,他没丢掉哪怕一寸的徒弟,没有辜负祖宗基业,也够史官好好的写上一笔了。

但这二十多年来,每当回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路,夜深时,也难免内心沉郁吧?

如今太子回来了,依旧站在朝堂上右上首的位置,过往的秩序似乎在逐渐恢复。

皇上在朝堂上,提及了退位一事,想试探一下朝臣的反应。

他考虑了很多情况,也都一一应验了,比如说反对的朝臣说陛下正值盛年,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期间太子监国即可;也有人提及,太子还很年轻,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

皇上直接道:“众臣皆知,太子是朕一手培养的,也是各位老臣看着长大的。此番镇压李恪反叛一事,太子居功甚伟,堪当大任。”

以国舅、韩卿书等人为首的太/子/党,自然表示拥护皇上的决议,并额外提及了太医对皇上心疾的诊断,强调陛下需保重龙体,不可再过度操劳。

至此为止,朝堂上都是正常辩论,没有什么幺蛾子,都在可控范围内。

但人算不如天算。

最终,火还是烧到了我的身上。

因为皇上的目的已经被猜到了。

就在我和李祯回宫当夜,皇上便对李祯道:“现在战事已毕,天下太平,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整肃贪腐之风。此事乃朕二十年来的心腹大患,如今正值天时地利人和之际,由新君来做,最合适不过。”

随后,他和李祯细细分析了现在朝堂上的格局。哪些人可以动,哪些人只能削弱,还有哪些敲打之后依旧能用得着。

父子二人秉烛夜谈至深夜。

我是个旁听的。按理说我不应该听这种对话,但就在我准备自觉退下时,皇上对我道:“太子妃,你留下来听。”

我便听了全程。

朝堂上的事儿都聊完了,皇上又难得提起了家务事。

“睿王至今只领着些祭祀的虚职,并非他能力不行,而是朕不想让他有别的想法。现在看李恪这般情形,朕更是庆幸自己早早地做了这番决策。”皇上对李祯道,“日后,你若觉得用得着他,便再给实职;若用不着,让他当个富贵闲王便罢了。”

李祯恭敬道:“儿臣一定善待兄弟姊妹。”

“朕自是对你放心的,只是担心你母后那边……”

“儿臣会拦着。”

皇上点点头,流露出放心的神色来,又道:“朕都想好了,等朕当了太上皇,便带着贵妃去园子里住。她其实心眼小得很,女官的事儿也是她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对吧?她以为朕不知道呢。”

他的神色变得柔和了起来,就连目光也温柔了许多。

那眉眼间似乎有李祯的影子。

或者反过来说,李祯其实一直都很皇上很像,只是皇后娘娘可能从未见过皇上这般温柔的样子。

没想到,最后皇上还提起了皇后娘娘。

“皇后对朕怨得很,朕一直都知晓。朕也没什么可以做的,可能不在她跟前出现,她会心情好些罢。”

兜兜转转二十几年,也不知道他们两个,到底谁又看清了,谁又没看清呢?

或许宫里宫外的人,会觉得皇后娘娘熬出了头,苦尽甘来了,但皇后娘娘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却也从未有人关心过。

那夜,父子俩聊到了天将明时,我也陪到了天光破晓。

皇上还对我说了许多话,说知道我这次抗击百越出了大力,他却不仅不能封赏我,还要让我承受莫须有的非议。

我摇摇头,说无事,都是心甘情愿罢了。

该聊的都聊完了,也没时间再补个觉,父子两个直接上了朝。

便有了最开始朝堂辩论的一幕。

很可惜,皇上的目的很快就被这群人精一般的文臣都猜中了。

他们知道,在此时新君上位,必然是要出手整肃的。

于是,这群人,便把矛头对准了我。

言官的折子又一本本地送了上来。

最严重的,直接说太子继位可以,但我牝鸡司晨,不可为后,更何况我母家强盛,未来难免外戚专权,会留下大患。

其次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自成婚以来,太子专宠于我,可见我善妒;善妒就算了,还未曾生育,如今太子膝下连个继承人的影子都没看见,是我身为太子妃的失职。

关于这一类弹劾,我真想高呼冤枉。我们东宫一向和睦得很好吧!更何况李祯这个工作狂,要不是看在他数次对我表真心的份儿上,我或许会怀疑他性冷淡……

所以关于此类言论,我坚定地认为不是我的锅,并甩锅给了李祯,以至于当晚就被就地正法。

第三类折子就更搞笑了。他们还正儿八经地提了“解决方案”,大概意思是说,东宫的陈良媛才是真正的贤良淑德、温雅恭顺,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管理后宫的能力,都堪当皇后,建议太子直接换人。

搞得陈良媛心慌得很,还让我好一阵安慰。

最鬼才的是一个言官。言官写折子,通常都喜欢“以史为鉴”,说直白点就是掉书袋,举点儿前朝例子来证明现在不能这么干。这个言官的例子都举到东瀛去了,说是德川家光宠爱阿万夫人,却也知道阿万出身京都公家,若诞下继承人,恐有后患,故阿万夫人不再侍寝,而是接任春日局的位置,成为了第二代大奥总管。

大奥就是东瀛后宫,总管就是女官的最高位。阿万之前的那一任大奥总管,是德川家光的乳母。

言官类比道:太子宠爱我,但我父兄手握重兵,日后怕有外戚之患;不如撤了我的太子妃之位,晋我为正一品尚宫。

李祯亲自批了四个大字:荒唐至极。

我忍不住把问李祯:“他们这么折腾我有意思么?回头该被问罪的,还不是会被问罪?”

李祯道:“言官们自以为敢于谏言,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会有后患,以至于给人当枪使;至于言官背后的那些人,不过是能拖一时拖一时,拖着还能商量一下对策,万一就脱罪了呢?”

“我是真想不明白,当初你娶我的时候,他们也没跳出来说我娘家掌重兵不能娶啊?再说了,皇后娘娘也是英国公之女,国舅现在是禁军统领,掌握着金陵的防线,不也是权势滔天么?”

李祯摇摇头:“母后无宠。”

不过四个字,将其中关节都一语道破。

皇后是母家兴盛又育有太子没错,但谁都知道皇上偏爱贵妃和二皇子,故而多年来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即皇上一直没有过于抬举英国公府,反倒一直在捧着贵妃的娘家。

但我不一样。东宫的事情不是铁桶,消息总能传到外面去,故而外面都知道我与李祯感情极好。

而我家又遇到了此番肃王勾结外敌谋反事件,军功一下子全落到了我家里来,满朝那么多武官都没分到半点好处。

宠爱、母家、嫡子,身为后宫的女人,三者只能拥其二,方能不被前朝忌惮。皇后拥有的是母家和嫡子,但目前来看,日后我三者都有会,便正好可以拿来做文章 。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架空,朝代未知,大约是在次元壁里来回穿梭(?),故而举了德川家的例子哈哈哈。

「宠爱、母家、嫡子,身为后宫的女人,三者只能拥其二」,这个梗其实是来源于,「GPA、睡眠、社交,哈佛的学生只能三选二」……(想不到吧!)

好惹,丹心又被针对惹,这次要怎么破局呢?

第66章

因为我的事儿闹的,皇上退位的事儿被无限期搁置。

朝臣们吵作一团。只要一天没把我吵出个结果来,皇上就一天不能启动退位的准备工作。

我在东宫里闷得发慌,便着重留意了是哪些人找我的麻烦,我便坐镇东宫,也去安排人调查他们,收集证据,以便于日后找他们的麻烦。

那一摞摞罪证摆在李祯跟前时,李祯先是意外:“没想到你私底下做了这么多的事儿?到省了我许多功夫。”

紧跟着又是有点儿毛毛的:“等等……你这么记仇,本宫是不是以后尽量不要得罪你?”

我哈哈大笑,逮住他啃了一口。

“所以啊,我的殿下准备怎么解决这档子破事儿?”

“我又不急着登基。”李祯轻描淡写回我一句。

这倒确实。

皇后娘娘已然知道了皇上想退位后带着贵妃去园子里住。如今舒贵妃人逢喜事精神爽,太后给软禁着,不用再小心奉承了,公主也重回膝下养着,还即将要开始和皇上的二人世界,别提多开心了。

舒贵妃一开心,皇后娘娘就不开心了。

我曾经以为,皇后娘娘知道李祯幼时生病的真正原因后,不说和舒贵妃冰释前嫌吧,应该也不至于那般敌对了——后来我发现,自己想多了。

舒良娣嗑着瓜子儿对我说:“我的太子妃娘娘,你想什么呢?你当是咱们两个,吵个架还能和好呀?我姑姑和皇后娘娘是抢男人与被抢男人的关系啊!”

我:“你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

总而言之,因战事期间皇后娘娘主动和皇上撕破了脸,现在两人根本不说话,连个照面也不打。

虽然皇上略有悔意,但他毕竟不可能真的去皇后娘娘跟前认错,所以皇后娘娘并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只知道自己老公要退位了,退位的目的是想带着小老婆跑路去园子里,跟她彻底老死不相往来。

考虑到“反正皇位早晚都是我儿子的”情况下,皇后娘娘现在恨不得皇上努力工作,一直在挂在御书房里,总之不能让他和贵妃两个双宿双飞。

我严肃怀疑皇后娘娘有点儿更年期……他们三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外人实在难以评价,但贵妃三番五次帮过我,皇上虽然利用我的成分更多一点,但对我绝对算是有知遇之恩,这俩我都不想得罪。

更何况现在我处在舆论的旋涡中心,我也存了避一避的心思。故而,我对皇后娘娘提议,要不要出宫去跑跑马、散散心?

也不走远,扬州、姑苏、湖州什么的都可以跑一跑,临安就算了,贵妃老家,去了也是添堵。

皇后娘娘没想多久便同意了。可能她也觉得出去散散心会比较好,横竖现在也没什么人什么事儿可以拘着她了。

说走就走。我和皇后娘娘身着普通百姓的骑装服饰,戴着网纱锥帽,也没带侍从,分别骑了匹马,就离了金陵城。

我陪她吃街边小吃,住寻常酒肆,和店家、小二攀谈,聊生活,聊这座城郭里发生的趣闻。离了金陵几日后,皇后娘娘的气色都明显好了许多,心情也开阔了许多。

我们去马场上组野队打球时,我方才意识到,巾帼不让须眉的皇后娘娘多年来身手居然从未荒废过,直接把几个当地的少年打得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球杆伸得老长,却连球都碰不着。

酣畅淋漓地打完后,那几个少年也与我们混熟了,聊起天来,道:“二位娘子初来此地,想必对好吃的好玩的都不太熟。我们可以给你们引荐几处。本地听雨轩的茶点和小吃最为出名,最近还有个广府来的说书人在讲故事,许多客人去捧场听说书,有意思得很,可以去看一看。”

“广府?”我托着腮,挑起眉,“那官话岂不是讲得很不标准?”

我初来金陵时,讲官话还带着一口粤语味儿,也是扭了好久才纠正回来的。

少年人却笑着摇头道:“非也,那说书人官话讲得极好呢!”

“都讲得什么故事啊?”皇后娘娘问道。

“说起来也好玩儿,那个说书人是广府人,却跑来湖州讲西北的故事。”少年人笑道,“大概就是讲一个西北的女将军嫁给了皇子后的故事。”

“哦?”皇后娘娘有些好奇,“到挺有意思的。”

我见她感兴趣,便主动道:“咱们一会儿便去瞧瞧?”

皇后娘娘点头称好。

到了那听雨轩后,我们二人也没要什么楼上雅座,而是混迹在人群中,随意和别人拼了桌子,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

听完了一折后,正巧碰到先前与我们打马球的少年人所说的“广府人”上台。

他一登台,我便哗啦一收折扇,凑到皇后娘娘耳边道:“母后,这人我认识啊!”

“哦?”

“他是广府很有名的‘讲古佬’,我小时候还听他讲过三国的故事呢。听他说书可不容易了,需要提早很久才能占到位置。不知怎么跑到湖州来了?”

“讲古佬”是岭南道对说书人的称呼,他们一般讲些历史故事,全程用的粤语,是本地的一种文化特色。

说书先生的官话讲得挺好,居然一点儿岭南口音也没有。他讲得是一位女子,在西北边陲长大,自幼随父亲上了战场,后来阴差阳错到了京城,嫁予皇子为正妃。

因其敢于直谏,替百姓伸冤,诉说民间疾苦,因而被贪官污吏们所厌恶,责其身为皇子妃,不该插手政事。

后在国家危难之际,皇子妃又被推上了西北战场;曾经中伤她的人,却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京城里。

皇子妃大胜归来,却再度遭到诘难。

只因皇上想要立她的夫君为储君,但群臣却不同意她为皇后。

最终的结局是,皇子还是当了太子,却与皇子妃和离了。

皇子妃回到了西北,依旧当她的女将军,只是偶尔对月一壶酒,聊以慰风尘。

这故事还有一条副线,说是皇子妃有个幼时很好哭的表妹,小名换做月儿,漂亮得很,还很黏姐姐。民间皆传,皇子妃其实是错投了女儿身,若她本就是个男子,大约不至于在京城里走这么一遭,早就娶了表妹过门。

但故事的最后,表妹远嫁,与皇子妃生离。

这故事讲起来不长,全部听下来也就一个半时辰,分上下两折。皇后娘娘听得很入迷,并没有多想,我却听着听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真是恨不得立刻揪着台上面的讲古佬问问:这故事是谁写的?又是谁让你来江南道说书的?

但又觉得无需去问。

写故事的人,生怕听故事的人没听明白。

听故事的人,只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往后的一个月里,讲古佬把江南道都绕了个遍,并最终讲到了金陵城来。

那已经是我和皇后娘娘回宫后的事情了。

这故事一下子在民间流行得很,也很快便有传言说,此事以当朝太子妃为原型。太子妃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亲自前往广府接掌程家军,到头来却被言官骂牝鸡司晨,甚至还有朝臣荒唐地提议说要罢了太子妃正妃的位置,另立他人。

更何况,我在民间本就名声很好,外头几个月前就传了一遍我有颗比干心,如今我在朝堂上遭到这般针对,很快便迎来了民间舆论的反扑。

诋毁我的“主谋”甚至都被人揪了出来,好几个朝廷命官在民间传成了“大奸臣”,甚至有百姓去大理寺外为我击鼓鸣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