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章(2 / 2)

加入书签

他烦。

正当生活无趣的时候,蹿进来一个桑野,夜莺可太欢快了,又欢快,又动人,有少年人的放肆夸张,还又是个内里理智成熟不会拖拖拉拉的青年才俊。

林烝想把夜莺养在笼子里,他想养一只生生被他困住的未折翼的高傲的鸟。

林烝眼睛一瞥那条窗缝,把它关上了。

桑野不满意地看着他:怎么了?

会着凉。林烝关上笼子的门。

桑野耸耸肩,行吧,林老板还挺体贴的,很有贤妻风范。

他两个的思维完全不在一个平面上。

他们到山下的时候林烝正好收到许卿的消息,许卿的微信昵称就叫许卿。

许卿:醒了没有?

林烝落后桑野半步跟着他往豆花摊子上走,一面回复他。

林:我和桑野来买豆花了。

林:你要不要?

许卿:起得真早(惊讶)(惊讶)

许卿:别了,我要去吃新鲜热乎的(偷笑),等我。

林烝刚发过去一个好字,就发现身边凑过来一个脑袋。桑野瞧了瞧他们两个的对话,笑话许卿说:许主任许辅导员不愧是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这小表情用得,和五六十岁大妈一样。

窥屏是不太礼貌的行为,纵然他们有发展发展成为情人关系的意愿,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比较越线的。

林烝皱了皱眉头。

桑野笑着看他:抱歉。一面手里拿着刚买的甜玉米在吃。

他的吃相很优雅,啃玉米也好看。

桑野:我不知道你吃不吃这种,水果玉米,脆的,我挺喜欢。你要吗?要就自己买。

林烝觉得新奇,如果是平常关系,桑野说这话也没什么不对,但他以往的小情儿都十分热衷于边边角角的奉献,毕竟年轻人并不每一个都像他和桑野这样是青年才俊,他们大多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只能从小处着手当个贴心人。

要换了以前的那些,大概小情儿们要上赶着给他买甜玉米,睁着水亮的眼睛问他:林哥你吃吗?

而后林烝会对他们说:我不吃甜,谢谢。

那些小孩儿多半会嘟起嘴:这是人家的心意呢你尝尝,就一口?

林烝这狗东西就会微笑着想:去你的心意。然后冷淡地说不。

我也不吃甜,桑野接了他的话说,腻。

的确,桑野手上的玉米只有两三口咬过的痕迹。

林烝:那你买它做什么?

买来吃啊,桑野哧笑说,我小时候喜欢吃甜食。甜玉米、甜豆花,后来喜欢夹心糖、巧克力、奶油蛋糕。

口味转变有地域因素和个人因素,国外的甜品更加丰富,但是桑野说他不喜欢甜食,这背后就有些不同寻常,然而林烝并没有问。

桑野耸耸肩:吃多了,就腻了。

但他们走到刘婆婆的豆花摊子的时候,桑野还是要了一份甜豆花。

刘婆婆年轻的时候是这边有名的豆腐西施,年纪大了身体佝偻了,一张带红的面容气色却是很好的,这里没人管她叫刘婆婆,都叫她刘阿姨,刘阿姨已经快八十岁了。

担豆花的桶左右两边,一头挑豆腐,一头挑咸汁儿,担子边挂着一大包的砂糖,热桶旁边一摞的青花大碗。刘婆婆看见他们两个一大早来买豆花有些惊讶,毕竟绵山脚下村子小,街坊邻里一眼能认出这二位不是自己人。

刘婆婆惊讶也就一会儿,旁边坐着的村民和刘婆婆说了些什么,桑野和林烝没听懂,刘婆婆听完就笑着对他俩说:伢崽长得豪排咚。

这一句桑野听懂了,昨天艄公也是这么夸他们的,许卿当时有解释过,意思是年轻人长得好漂亮。

桑野大方地朝她笑:谢谢阿姨夸我。

刘婆婆腼腆地笑着,在衣角捻了捻手,旁边的中年人也有来吃豆花的,条凳一摆随便坐,亲切地和他们两个点头,又和刘奶奶讲话。

他们交流的方言桑野就听不懂了,林烝大概能懂一两句,他们像是隔了猫言狗语,仿佛听天书。但从当地人家淳朴的笑容来看,他们都是善意的,桑野边听边胡乱点头,节奏里五个能对上三个。

小摊子用复合板搭在小巷拐角,和乱七八糟的玉米蒸锅、小笼包蒸屉和粽子煎饺米粉挤在一起,豆花摊子只有两面和一个顶,罩了块顶棚布,左右穿堂风一过,被蒸锅蒸屉汤锅煎锅滋滋的烟儿一染,暖融融的,舒坦。

摊子里三两条板凳零散地坐着几个人,有些村民没地方坐就站着,呼噜一口吃一碗豆花不成问题。

桑野和刘婆婆比划了半天,要了碗甜豆花,又说不清钱,比划着手指才懂了多少钱,南方的方言太难了,比法语还弹舌。

林烝也要了一碗咸豆花,刘婆婆舀了豆花给他们两个,大碗比桑野的脸还大,上面的青花却是很漂亮的,透着江南水乡缠人的清雅,还一个白瓷勺,豆花被刘婆婆的大锅勺一舀一大块,在白底青花的碗里洑噜洑噜地晃。

刘婆婆端给他们豆花,小摊子里边已经没位置坐了,桑野和林烝也没打算坐,他俩是一致地想到去车上吃。

但刘婆婆太热心了,她懊恼地一拍手,招呼桑野和他重复了好几遍,桑野才听出一句伢崽莫走。

而后刘婆婆健步如飞,从旁边家借了条板凳抄过来。

桑野都吓了一跳,这老太太身体顶好。

旁边的乡民赶紧上前帮她拿了条凳,又都招呼着他俩坐,还让了张桌。

木头桌子沁透了咸豆花的汤汁香味,桌面上擦得很干净。

不回车上就在这吃得了,桑野痞笑着说,省得还弄得你车里有味道,强迫症先生大概会跳脚。

林烝不太适应乡民这样的热情:不会,车上吃安静。

热闹也有热闹的好,你怕什么!桑野笑话他,一边吃豆花,白砂糖在豆花上融化,逐渐变得透明,桑野搅和两下,把白砂糖翻匀,豆制品独有的奶味儿透出来,合着白砂糖暖和的香味十分好闻。

那是生活的甜。

桑野想起他小时候。

他不爱吃米粉,因为不甜,他喜欢吃甜豆花。

偏偏小时候家里附近没有,有甜豆花的那条巷和去小学的路正好反了。

当时桑秦还在学校里教书,骑一辆二八大杠,载着儿子绕路去吃甜豆花,一块五一碗,碗底一份糖,面上一份糖。

小桑野给他爸推荐了好多次:爸爸,你也尝一碗啊!

桑秦总拧着眉头说:你吃吧,我不吃,爸爸不饿,不喜欢吃早饭。

桑野不太信,他不耐饿,小男孩到点就饿。

那一家的豆花比刘婆婆做的还要更香一些,也是白底青花的大碗,苏河这边喜欢用这种碗,缠枝纹路或是海波文,缱绻又素净。

于是桑野总留个碗底,白砂糖沉在下面,碗底的豆花最是甜,然后他把碗一推:我吃不下了!

桑秦那时候还是个年轻文雅的儒生,总要教育他不能浪费粮食,桑野固执地摇头,把碗底的甜都让给他爸。

桑秦总要叹着摇头,似乎是觉得儿子不可教也,嗦啰完豆花,蹬起二八大杠再把他送去学校。

那时候的夏天都热,小小的桑野忘不了当年在自行车后座上看见的、父亲湿透了衣衫的背,也忘不了父亲总是皱着的、打不开的眉头。

疲于奔命。

教职工宿舍二楼,桑野背着书包回家的时候总能看见白皙漂亮的母亲站在门口等他。她总是笑着的,像山谷里洁白的百合花。

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家,一室一厅一板凳,一张书桌一墙书,堆满桌椅的翻译工作把她淹没,她的歌声就从书堆里颂出来,漂亮得像一只笼里娇养的金丝雀。

小时候桑野从没见过他妈妈和父亲吵架,一次也没有,那个漂亮的女人总是微笑着,眉眼弯弯地看着他们父子两,好像他们是这世上最为珍贵的宝贝。

也是一方木头餐桌,和现在他吃豆花的这一方桌子有点像,沁透了柴米油盐的香味。他妈妈有一双巧手,做饭非常好吃,隔壁的傅家兄弟经常带着菜来他家吃饭,因为傅家的傅妈妈做饭总能烧透了厨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