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04(1 / 2)

加入书签

城附近,若是能在那里设立支部,必定意义深远。”

麦孟华沉吟道:“和袁、慰革、争权倒也好说,依孙是什么意思你对孙百熙很了解么”

“孙百熙应该算是全球华人中最知名的人士了,世界各国学子也很少有不知道他的,想来在座各位都不止一次听过这个名字,只是没见过他本尊而已。梁某有幸在日本横滨、美利坚三藩分别见过他一次,”梁启超陷入回忆之中:“怎么说呢他是我平生见过的最杰出、最优秀的同辈人。他很年青,很英俊,也非常聪明。无论是他最精通的科学,还是国内外形势,他都能迅速看清事物的本质,甚至在八、九年前他就已经预知到今天可能的局面所以他能有今天这番成就,绝非偶然。

“尽管鄙人和他没有什么深交,但就我和他的接触来说,他这个人非常温和,没有心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一个纯粹的人。而且从宦迹来看,他在湖北大力兴办教育,主动请缨去东北处理疫情,执政川、陕、甘之后蠲免赋税;他以自己智力,开办数十家工厂企业,每年盈利以巨万计,他却没有购买土地田宅作为私产,而是全部投入到经世大学及近百所附属中小学里。如果说当今中国还有为民谋求福祉、不计个人私利的官僚,鄙人会毫无疑问选择孙百熙

“他所创建的新中国党,号称坚持不放弃武力对抗前提下的中庸和平主义和国家主义,我想这是可信的。新中国党在他的领导下,纵使有所偏差,也不会太过出格。在不触及孙百熙底线的情况下,我等同志可以与新中国党展开合作,以新中国党为依靠而不用担心被出卖、被利用。这一点是公路、伯符难以媲及的。这就是我说依孙的意思。”

徐佛苏问道:“既然任公决意暂时从教,不是何时打算从政”梁启超可是康党的中坚骨干,少了他,康党至少在宣传方面要大打折扣。

梁启超大笑道:“运奎此言可谓大缪主持中国政策研究院,为政府献言献策,提供政策参考,是否与政事有关主编独立评论杂志,积极刊文批评时政大事,指摘教育方针,讨论民生宪政,是否与政事有关纵使不能影响全国,至少可以影响川、陕、甘等省。所以梁某此番虽然名为从教,其实仍为从政”

第三二八章金陵王气黯然收

公元1912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三,宜出行。

不知是因为过年,还是因为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搬到北方,南京街头一下子萧条许多。

回想十多天前,南京城里还是车水马龙,各省议员、军政府代表、旧官僚在各部门口排成长队,钻营奔竞的政客在茶楼、饭馆里四处出没,士兵、巡警站满了街头巷尾。三五日间,那些趋炎附势之辈就像是遭遇了一场飓风,全被卷到了数千里外的京城。南京城的士绅在唏嘘之余,除了念叨几句“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津浦铁路北上的票价突然涨了三成。

两个月前,黄兴、宋教仁专车赴南京,下榻在丁家花园。自此以后,那里一直是城里最繁华所在,直到现在也不例外。一大早上,胡汉民、张静江、居正、马君武等同盟会元老就出现在了大门口,黄兴、宋教仁赶紧迎出门外。但众人只是在门口寒暄闲聊,并不进屋,还时不时地翘首张望。就在众人望眼欲穿的时候,一辆轿车才姗姗来迟。

车刚停稳,黄兴便抢上前去打开车门:“孙大总统请”

这时从车里钻出来一人,正是前几日刚刚卸任临时大总统之职的孙中山。孙中山朝黄兴抱拳施礼道:“有劳克强兄只是在下几天前已经解职,早已不是什么大总统了,如今孙某不过是民国一介布衣。你我以兄弟相称便好”

黄兴连忙扶住孙中山道:“逸仙兄为国家一统、恢复中华。效法古代尧舜推位让国,主动把大总统一职让与袁项城,高风亮节海内外人士无不景仰。在我同盟会同志心中,你永远都是民国的大总统”虽然他嘴上这么说,称呼却从“孙大总统”变成了“逸仙兄”。

胡汉民也迎了上来,不过他的目光却紧盯着孙中山乘坐的那辆黑色烤漆小轿车:“中山先生,这车只怕价值不菲吧”

孙中山有些自得:“这车不错吧孙百熙送的据说三四年前孙百熙和朋友在美国成立了一家汽车公司,由他专门负责总体设计。回国后他纠合经世大学、湖北高等工业学堂等院校师生,历时数年研发出这款轿车,去年年底刚刚试产。甫一面世。便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首批上市的3000辆很快便订购一空,产品供不应求。

“孙百熙作为设计者和股东,公司特地分两批赠送了他五辆轿车,还不远万里送到中国。孙百熙接到之后,他太太一辆,自己留用一辆,然后送给经世大学一辆。这剩下的两辆,一辆给了孙某。一辆给了袁项城。只是袁项城骑惯了马,也不知敢不敢坐这种轿车反正孙某是喜欢的紧。迫不及待就想坐坐,结果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司机,这才有些姗姗来迟。希望诸位见谅”

胡汉民道:“孙百熙还真是个人才做学问闹腾得海内皆知,做官能做到四入内阁,现在居然连做生意也能轰动中外。难怪他可以南北通吃,原来本领如此了得,我辈只有瞠乎其后了。”

胡汉民的话听起来像是赞誉,但仔细品味起来,却不难发现其中的酸臭之气。孙中山却犹若未觉:“孙百熙不仅是人才。更是人杰他精研学术、创立学校、兴办实业,都是利在当代、功及万世的壮举。假如民国能有三五个孙百熙,何愁中华不兴、国民不富”

旁边的宋教仁接口道:“孙百熙做学问、办实业的影响具体如何深远,宋某是门外汉,不好随便品评。不过他在官场纵横捭阖的本领,在宋某看来却是一等一的在宣统三年1911以前,他不过是清水衙门的一个普通侍郎。还是凭借祖荫才侥幸博得此位。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他应该在各部侍郎上循环周转,就此了却一生。

“谁知在宣统三年里,他竟然借着革命的东风扶摇直上。由侍郎而尚书,由尚书而入内阁,由内阁而兼川督。仅凭手中一旅未经战阵的学生军,横扫川、陕、晋、甘四省,成为名符其实的西部之王。然后挟四省之权、战胜之势改组预备立宪公会,不过数月,新中国党便在内阁夺得三个席位,实力仅次于袁项城。其发迹之快、腾达之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汉民道:“遁初贤弟说得极是袁项城早在光绪初年便投身行伍,自道台、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清廷灭亡前更是贵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数十年经营,才在山东、河南、直隶站稳脚跟。如何比得上孙百熙半年之内翻云覆雨,便占据西部四省还有我们

“我们同盟会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就在日本成立,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年1894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克强先生组建华兴会。这么多年来,同志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举义赴死,才推翻满清恢复中华,可谓居功至伟。结果呢我们手中不过两三省之地,在内阁影响还不及组建数月的新中国党。一念及此,便令人愤懑欲死”

黄兴叹息道:“孟子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大抵如此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