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03(1 / 2)

加入书签

想实现虚君共和政体尚不可得,又怎么可能回到之前的君主专制呢”

麦孟华一愣:“那任公打算将来怎么办”

梁启超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愚兄现在日日徜徉在松涛柏林中。独思天地悠悠,领悟万物哲思,觉得颇为轻松惬意,将来以此终老也未可知。”

麦孟华笑了:去年年底他还在撰写财政原论、新中国建设问题,现在又打算写作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财政问题商榷书。这种一心想着救亡拯急、积极为统治者献言献策之人,怎么可能甘心啸傲山林息影林下

徐佛苏问道:“任公,您去年九、十月间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不是还秉持虚君共和的政体么”

梁启超道:“不错当时在下认真分析了各种西方先进政体,并相互比较,认为中国最适合英伦式的虚君共和政体。因为在专制成风、奴性十足的中国社会实行美式民主共和,必然会导致军阀混战不止、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中国将长期不能重归平静。而中国四周列强环伺,如果没有一个顽强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引导国家走向富强,很有可能成为它们的俎上鱼肉。其实这番言论早在八、九年前,孙百熙就和在下说过,而时至今日在下才逐渐明白,足见梁某驽钝

“君权其实如一尊金光灿灿的器皿,越是置于高台之上,越能增加其神秘感,最后足以让臣民匍匐跪拜,崇敬万分。故而日本皇室宣扬万世一系,西方君主曾称君权神授,我国则说真龙天子。既然现在皇帝已经宣布退位,共和政体开始肇端,君权便如器皿跌落尘埃摔得粉碎,世人都看清楚了它的本来面目。即便现在把它黏合好再捧上神座,谁还有崇敬之心所以如今别说君主立宪,便是虚君共和也是难以施行了。”

徐佛苏道:“难道任公打算就此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梁启超愤懑地说道:“在下除了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还能干些什么办报没钱组党没人从政没权除了天天躲在院子里看看书、写写字,还能干啥”

梁启超表面是在说自己,其实是在麦孟华面前隐晦地表达出对老师康有为的不满。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主张,只在甲午战争1894到戊戌变法1898年之间火过几年。自从庚子国变1900之后,这个主张就越来越远离时代,最终陷入穷途末路。然而康有为却始终抱着保皇主张不放,而且也不许他的学生弃暗投明,稍有忤逆便遭当头棒喝,动辄扣以“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大帽子严加斥责。所以大部分学生碍于师道尊严,不能越雷池半步,只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而且康有为野心很大。他的目标就是继孔子创设儒家学派之后,将儒家学派改造为儒教并成为儒教教主。与孔子并立并超过孔子。便成了康有为一个令其无法割舍的梦想。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号为“长zhang素”,即长于素王素王即孔子,弟子则称呼他为教主、南海圣人等。由此可见康南海的雄心壮志。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五个得意弟子分别取了号:陈千秋号“超回”,即超过颜回。话说陈千秋和颜回有两点颇为类似:第一点,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而陈千秋则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曾任万木草堂学长;第二点,颜回早死,陈千秋也是。可见康有为在取号上还是花了心思的。

梁启超号“轶赐”,即超过子贡。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得意门生,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从这个号上可以看出康有为对梁启超有多满意。所以康有为对梁启超也非常留意,不允许他稍有越轨。在这种顽固“保皇”标签影响下,梁启超1910年前往台湾募款,居然颗粒无收

麦孟华号“驾孟”,即凌驾于孟子之上。麦孟华不仅是康有为忠实弟子,还是他的女婿。此次梁启超在他面前表达不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康有为和麦孟华有翁婿之亲。麦孟华青少年时与梁启超齐名,在万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

曹泰号“越伋”,即超越子思之上。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曹泰与陈千秋齐名,不过也死得极早。

韩文举号“乘参”。即追逐曾参之意,唐德刚则戏谑为“把曾参当马骑”。曾参为孔子得意弟子,得到孔子真传,后世认为大学、孝经都是他的著述。韩文举也是万木草堂学长。

不仅孔子被康有为立志超过,而且孔门四圣亚圣孟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参和得意弟子都要被康门弟子蹂躏,足见康有为的狂傲无边。对此,章太炎用两字准确评判了康有为:妄人。

徐佛苏道:“现在海外华侨对于保皇一说确实不感兴趣,募集捐款较为困难,无钱办报倒可以理解。不过小弟记得前不久汤济武汤化龙、林宗孟林长民,即民国著名美女林徽因的父亲、孙伯兰孙洪伊、张士林即著名哲学家张君劢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曾请你入会。会中负责人也时常与你书信往来,讨论民国建设各种问题,隐然有以任公为该会党魁之意。怎么你还说组党无人呢”

梁启超冷哼一声:“他们之所以邀请在下入会,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以在下为幌子,招揽他人入会;二是以在下为幕僚,隔三差五帮忙出个主意。什么隐然党魁、精神领袖都不过迷魂药罢了”

徐佛苏又问道:“那从政呢去年袁项城出山,就曾邀你归国任职,你坚辞不就;如今梁燕孙梁士诒又数数请你出山,你又婉拒。明明是你不想从政,为何推说没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