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88(1 / 2)

加入书签

西、甘肃等之地;第三,贤弟有五个协以上的精兵;第四,贤弟有自己的政党;第五,贤弟名满天下,三入内阁;第六、贤弟有自己的产业,任何时候不用担心经费掣肘。

“这六点,黄克强、宋遁初、蔡松坡等人或占其一,或占其二,却没有人能兼而有之。尤其是最后一项,他们更是难以企及。这年头,革命组党、练兵自卫、合纵连横,没有孔方兄开道,只怕是一事无成而中央政府的席位就那么几个,你凭借实力、资历、名气等先行一步,占了内阁总理或大总统之位,纵使黄克强、宋遁初、蔡松坡等人再有能耐,也只能望洋兴叹”

孙元起道:“奈何小弟实在不是当官的料儿就像数学要从加减乘除起步、中文要从点横撇折捺开始一样,一套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或治国方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弟自十多岁就开始学习物理,一直到现在,根本没有接触什么为官之道。这些年踉踉跄跄过来,全靠叔祖父孙文正公、中堂张文襄公及诸位幕僚帮衬,实在不敢觊觎内阁总理或大总统之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从小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价值、剩余价值等基本定义学起,然后搭建起一个庞大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定义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从基层做起,接触民风民情,为的就是逐步掌握处理政务的手段技法,形成自己的行止风格。经过逐轮淘汰,最终选出各级领导。偏偏孙元起缺少了这个环节

唐绍仪笑道:“前朝李文忠公李鸿章说过,天下最简单的事莫过于做官,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是十分的无用了。贤弟聪颖特达,怎么可能不会做官至于你说的治国方案,那倒是简单得很,愚兄便可以帮忙”

第三零四章治大国如烹小鲜

“哦愿闻高论”孙元起非常好奇。

唐绍仪也不卖关子:“所谓治国,关键在一国字。好比砍柴伐木,总要先知道砍什么样的木材,才好准备工具。如果是千寻铁松,你准备的是把柴刀,难免会无计可施;如果是连翘、黄杨之类的低矮灌木,你准备了宣花大斧,也未免大材小用。所以要想治国,先要明白自己想建成什么样的国家理想中的国家与现实中的国家主要差距在哪里当前国家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

“眼下清帝刚刚逊位,南北和谈初成,国家政体尚未确定,好比一张白纸有待英雄豪杰涂抹。此时正是百年难遇的良机,一旦错过,则噬脐莫及贤弟或许不信,愚兄就举李文忠公所言为例。李文忠公不避劳苦,不畏谤言,眼光卓越,手腕敏捷,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独任,国家倚为重轻,是大清享国三百年少有的社稷之臣但他晚年曾自言,终生所为不过是一裱糊匠的营生。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同治以来虽然陆续平定发匪、回乱,天下初定,民心思安,当时号称同光中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不过是表象,大清经过康乾盛世之后一百多年的折腾,早已病入膏肓。好比是间破屋,由曾文正公、李文忠公等人东补西贴,居然成为窗明几净的干净屋子。如果遇到小风小雨,打破几个窟窿。随时加以补葺,还可勉强敷衍一段时日。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只能房倾屋颓,沦为丘墟。

“裱糊匠自然知道纸片下面是何等材料,也知道破屋随时有倾覆危险,却不敢越俎代庖替房屋主人拿主意,把屋子推倒重建。而且房屋主人对旧屋恋恋不舍,总觉得还能支撑,心里也不愿随便拆建。裱糊匠只好听从房主的意见,尽力做些涂饰修补的活计。直到心力交瘁、油尽灯枯。这也是李文忠公晚年抑郁寡欢的原因。假如他要是生在立国之初,必然可以垂范立极、百世沐恩,又何至于此

“如今你我生逢其时,即便不能一言而决国家政体,至少可以否决许多不合时宜的建议,为国家后世造福。尤其是贤弟你,名声广布倾动朝野,一举一动天下瞩目,只要提议建言。袁项城、孙逸仙也得虚心接纳,更应当认真思考自己想建成什么样的国家”

自己想建成什么样的国家孙元起下意识就想起了后世的中国体制。

尽管有无数公知、精英抨击这种体制专制腐败。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人民权益受损等等等等,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所具有强大的威力在这种体制下,改革开放三十年间gd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让中国成为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迅速超越法、英、德、日等国,跃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迅速摆脱了贫穷落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青藏铁路通车,高铁网络营运。一个又一个壮举无不彰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指日可待

清末民初,中国外有强敌,内有割据。人民生活困苦,科技落后世界,难道和1948年、1978年不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既然后世的事实证明体制可行,为什么不能把它移植到1912年

唐绍仪见孙元起沉吟不语。便劝说道:“百熙,这几个问题虽然看上去简单,但要把它们想通、想透,形成圆融自洽的体系架构,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你也不用急于一时,反正时间还很充裕,不妨慢慢思量,争取形成既具有自己特色又符合当下国情的治国理念。”

见孙元头,他又接着说道:“至于治国的治字,就是把当前国家最紧要的几个问题排好顺序,让内阁诸人拿出可行性方案,集中全国力量加以贯彻实施。比如现在你认为完成行政统一、推行议会共和制、普及义务教育、整理财政、完善军备、铺设铁路等几项比较重要,但究竟哪一项先执行、哪一项后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调整执行情况这些才是国家元首、地方长官需要认真考虑的。至于如何执行,那是下属们的职责所在,不必元首、长官事必躬亲。”

唐绍仪所言听上去平实无奇,仔细琢磨起来却大有深意。比如现在孙元起执政四川,就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四川建成什么样子,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理想中的四川与现实中的四川差距在哪里。至于四川当前最紧要的问题,他想到了蠲免农民的赋税,想到了筹建工农业体系应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却好像诗人写诗似的,遇到什么灵感就写什么,没有一个长期的通盘考虑。

杨度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他或许想过如何纵横捭阖让川陕的利益最大化、如何远交近攻来吞并周边弱小势力,甚至可能想过把孙元起推上大总统宝座。但他却对未来国家如何发展,如何改善民生、振兴实业,如何铸造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没有多加考虑。在他看来,只有政治、军事上的问题才算真正的大事,经济、文化、思想上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遇到了再解决也不迟。大概,这就是古代智谋之士与现代政治精英之间最根本区别吧

半晌之后,孙元起才问道:“还有呢”

“没有了”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