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7(1 / 2)

加入书签

着拐杖就冲上去想教训教训他们。要不是保安看见,还不知会出多大的事儿呢”。

孙元起也是大为光火:无论哪里,都少不了这些揽屎棍。东京有,北京有”连离京城几十里远的学校里面也有,真是阴魂不散当下沉声问道:“这类人多么”。

“幸好不多”估计也就百十来人。如果再多些,校园就永无安宁之日喽”。罗振玉顿了顿,又说道,“不过今年秋天以来,这群人倒是很少来了。即便来,也比以并安稳许多。”。

“为什么呢”。孙羌起奇道。

“深秋时节,学校后山有几处红叶很是可观。那群青皮不知怎么知道了,也过来附庸风雅,当然,也做了不少大煞风景的事儿。结果被你那几个弟弟看见,便找来几个有背景的同学,再加上学校保安,在学校外面拦住他们,狠狠教训了一回。自此以后,刨门就长了点儿记性”。罗振玉笑道,“说起来,学校还得感谢他们呢”。

想起昨天孙多男、孙多益、孙多士、孙多烩几个看到自己畏畏缩缩的样子,孙元起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这群嘎小子,真还有些可爱之处接着又问道:“那还有两类人呢”。

“如果说第一种人最可恨,那么第二种人无疑就是最可爱的了。这些主要是外地的青少年学子,因为错过学期、或是家境贫寒、或没有考上我们学校,前来旁听借读:此外还有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学校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来学校问问题、做实验。这一类人尊师重教,学习非常刻苦,平时住在校外,除了吃饭时在食堂和本校学生抢饭外,对学校再无其他负面影响。”罗振玉对这此好学上进的晚辈也是很看重,“至于第三类人,主要是京中大小官吏,趁着休息日来学校或访友、或赏景、或借书。虽然只有几十人,但他们身份特殊,偶尔会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让我们进退两难。”

,恍如”孙元起蹙眉问道。

,恍如”罗振玉转过头看了看王国维,“这个问题,静安应该最有切肤之痛吧你来说说”

王国维点点头:“好,那我来说说。”

看得来他确实有不少郁闷需要倾诉:“我们学校图书馆从建立到现在,虽然只有数年时间,但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版本之富、质量之高,却都堪称全国之最。尤其是众所周知的殷商甲骨和敦煌遗书两大特色馆藏,更是独一无二”

孙元起明白王国维话里“众所周知”的含义,因为图书馆中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特色馆藏,比如永乐大典残本、四库全书底本,放在全国来说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出于欣赏、治学、猎奇等目的,京中大小官员经常在休沐之日,到图书馆借阅。如果单纯是借阅,我们自然无话可说,毕竟这是先人遗留的瑰宝,不能成为私家之秘。可他们一看甲骨有十多万片、敦煌写本有四五万卷,就会私心大动,或明或暗向我们示意,想索取一点作为纪念。在他们看来反正你们甲骨、写本那么多,少一点能有多大干系”王国维边说边摇头。

孙元起也是惯愤然:人心真是难测啊。

王国维继续说道:“普通小官也就罢了,关键还有些大员,比如端陶庵,就派自己管家拿着书信来学校按照仲容先生契文举例中的拓片,按图索膜,要求借阅相关甲骨。你想想,书中选取的那些甲骨,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十多万片甲骨中最精华的部分,人家一张嘴,就想全部借走谁不知道他这一借,肯定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他是两江总督,如果你真要去讨还估计连他大门都进不了

“再比如山西提法使李木斋,软磨硬泡,非要进存放敦煌遗书的藏经馆。等进了馆,他很洒脱地朝我一挥手,“你不用陪我,我自己看就好”谁不知道当年永乐大典就是被人藏在包袱里,一本本地偷出来的他真要在身上藏上几卷经书,难道我们还能直接搜身不成”

孙元起也有些犹豫:是不是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规定有些草率

王国维叹了一口气:“为了保护好这些国宝,我可是得罪了无数人。像对端陶庵的管家只能托辞出外买书,在海王村躲了将近一个月:至于李木斋我和副馆长叶直山厚着脸皮,寸步不离,愣是在藏经馆里面陪了他一整天”

“甲骨和敦煌遗书,毕竟有甲天下、藏经馆两个专门的存放地方,看守严密严禁外借,倒还好些。至于那些刻本、图书,数量太大,图书馆工作人员很难监管到位保护难度可就大了许多”王国维满脸苦恼,“尽管大家都很努力可是雅贼们实在太多,光今年一年,就至少丢失一百三十册以上图书“看来偷书的读书人,远不止孔乙己一个人

“如果偷书还能防,那么撕书就防不胜防了”

“撕书”孙元起脸色开始发青。

“是啊,有些借书人比较懒或比较贪,看到书中某一页对自己比较重要,就把它撕下来。书还回来的时候,我们如果不一页一页翻看,根本不会发现。

正因为如此,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种书被损毁”

张元济在一旁叹息道:“现在我才知道魏默深的可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