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21(1 / 2)

加入书签

是辞职,只怕学校会元气大伤”

孙元起摇摇头:“过了过了学校能有今天,是诸位师生一致努力的结果,与我个人何干再说,我只是辞去校长之职,却依然还是学校的老师,不会妨碍的。”

众人依然不肯,劝了几回,孙元起才收回主意,却对学校领导层略作调整:张元济卸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孙元起离京期间代理校长之职;罗振玉改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副校长;严复出任教学委员会主任、副校长。

回到学校,孙元起开始准备出京事宜。这几个月来,因为学部的事儿,孙元起经常住在城里,老赵、老郑则在学校里面忙,倒没有随身跟着。见孙元起回校,两人都赶了过来。

孙元起正在校长室收拾书架上的书刊杂志,见了两人,便招待道:“老赵、老郑,你们来得正好,赶紧找几个人来,帮我把这些书给搬回去。”

老赵奇道:“老爷,你这是干啥搬家”

“是啊,过几天我就要动身去湖北。这回老爷我可真成了老爷喽”孙元起一边收拾,一边开玩笑道。

老郑一愣,连忙问道:“老爷,您是得了什么差事”

“哦,是提学使。”孙元起怕他不明白,又补充道,“类似于以前的学政”

两人一起出门找人过来帮忙的时候,老赵疑惑地问:“郑二哥,提学使到底是多大的官啊”

在老赵的眼里,从皇帝、宰相、尚书往下排,就只有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其他的官都不在认知范畴内。

老郑答道:“听老爷说,这提学使相当于以前的学政,而且听着这个名字也和布政使、按察使差不多,估计是正三品吧”

“正三品有多大比知府大多少有巡抚大么”老赵继续问。

老郑说:“正三品,比知府大三四级,比巡抚一两级。”

“嚯,不得了了”老赵惊讶出声,“老爷包准能和老太爷一样,做到宰相”

“那是老爷现在可才三十岁,以后有的是机会。”老郑应和道。

忽然老赵一拍大腿:“老爷这去湖北,恐怕至少也得两三年,身边可不能没人照应不行,不行,俺也得回去收拾一下”

本来,孙元起只准备带十来个保安赴任的。结果老赵一番眼泪攻势,孙元起只好带上他老两口,景惠、景范却都留在了学校。老郑也主动请缨,孙元起借口家业都还在北京,需要有人照顾,才安抚住他。

老大人说幕僚会有人自荐和举荐,孙元起最初还不行,结果刚显露口风,两三天工夫就收到了三四十份类似于“求职简历”的名帖。尤其是在京湖北籍官员在湖广会馆宴请自己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向自己递了一份名帖。除了落魄在京的举人自荐,更多是推荐自己在乡的亲朋好友。在所有收到的名帖中,孙元起只中意一个人:林纾。

林纾是严复推荐的。两人都是福建侯官人,算得上是世交,加上同在京城、都热爱翻译,所以往来密切。说起来,林纾的科举之路还挺坎坷的,他在30岁中举人之后,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结果“七上春官,屡试屡败”,自此便绝意仕途,走上文学翻译之路,也因而成就他“译界之王”“译坛泰斗”的美名。

虽然林纾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惊动一时,不过除了博取偌大的名声之外,对他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善,现今依然在京里的五城学堂担任国文教员。

幕僚和雇主,除了一般的雇佣关系之外,更多的是互相协助的朋友关系。尤其是在清代,秀才、举人出身的幕僚,协助雇主处理各种公务,既是为赚取高额的薪金,也是在进修从政的经验。雇主对于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官员的士子,表示出极大的尊重,终究很多人也是这么过来的。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通常二者会以“兄弟”相称。

孙元起接到严复的推荐之后,不敢怠慢,连忙丢下收拾行李的活计,赶到五城学堂拜见林纾。林纾因为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思想上倒不是非常保守,和孙元起聊了一会儿,便欣然接受了孙元起的聘请。当然,每年两千两的白银确实比国文教员的工资高许多。

趁着在城里,孙元起又去吏部衙门领了提学使的印信。一般来说,官印应该是在职务所在地的。新官接到圣旨之后,赶到任所,与前任交接事务,妥当之后才正式交接官印。这个过程还有一个特地的术语,称为“接篆”。不过各省提学使司是刚成立的,官印自然是在吏部了。

孙元起也是第一次见到清朝官印,好奇的紧。出了吏部,便打开印匣,拿在手里翻来翻去地看了几回:和传说中正方形的官印不同,这个铜铸的印章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却是个长方形。印文右边两行,用汉文尚方小篆写着“湖北提学使司之印”八个字;左边三行是曲里拐弯的满文,想来也是同样意思。

看毕之后,随手递给身后的老赵。走了十几步,孙元起老觉得哪里不对劲,回过头一看,只见老赵双手恭恭敬敬地把印匣捧至齐额,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一副战战兢兢的容貌。不由失笑道:“老赵,你把它放怀里揣着就得了”

第一三四章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三四、不问苍生问鬼神

按照惯例,各省学政是以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官、詹事、科、道及部属等官充任,其中又以翰林官最多。此次改学政为提学使也不例外,大半都是翰林院的侍讲、编修。

圣旨是同一批下达的,所以陛辞的时候大家也都在一块儿。等到那日,孙元起穿上官服,早早来到午门外,就见一群先到的官员围着聊天。因为进入仕途较晚,又不经常在京城活动,周围的人孙元起都不怎么熟悉。只有那个编修陈伯陶,因为上次讥笑过自己,还大致认得,却又不好打招待了。

过了一会儿,鸿胪寺官员拿着已经排好名次的礼单开始唱名。孙元起之前是署理学部右侍郎,官职在这群人里最高,自然排在第一位。其他翰林院的官员,都已经开卸修撰、编修的职务,以道员任用。道员是从三品或正四品,比孙元起可差得远了。

排好队,随着鸿胪寺官员到了太和殿。

顷刻之后,慈禧和光绪进殿登上宝座,诸人一齐跪倒,口呼万岁。跪起之间,孙元起趁机打量着光绪皇帝。这是第一次见到他,他呆坐在龙椅上,面色有些木然,类似于惊吓后失神的状态。用鲁迅祝福里的一句话来描述,那是再贴切不过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能够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大家行礼如仪后,光绪皇帝细声说道:“诸位爱卿平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