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3(1 / 2)

加入书签

15,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水经注疏、日本访书志,湖北金石志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在1880年至1884年间任驻日钦使随员,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唾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于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其藏书十万余卷,其中海内外孤本逾万卷,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没。

看着白发皤皤的杨守敬,孙元起心中顿生敬意,执礼愈恭。杨守敬也曾在国外呆过,思想较为开阔,虽已花甲,但身体强健。孙元起陪着他巡视校园,杨守敬也对学校的环境比较满意,对花瓣状的讲堂尤其赞赏:“此楼中间之讲堂,高而穹顶,恰似花蕊;四周花瓣环绕,逼真桃花,构思精巧,切合校庠之地。妙妙此楼何名”

孙元起躬身答道:“好教惺老知道,此楼刚建好不久,并无名字。如果惺老不弃,便请惺老赐名”

“嗯,好说,好说。”杨守敬也不客气,“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此楼呈桃萼状,且在校园之内,可名之曰成蹊馆。”

“好名字”严复抚掌赞道。

孙元起不知道好在哪里,但严复说好了,那定是好的,也赞了几句。

严复又说:“惺吾老学问精粹,然书法亦独步一时,昔在东洋,日人无不拜服,拜师者络绎不绝。今得此嘉名,还需请惺吾老题写,方称双美”

这下孙元起明白了,原来杨守敬还是位大书法家,也出声相求。

两人恭敬求书,似乎挠到了杨守敬的痒处,哈哈一笑,也不推辞,只待回到住处挥毫泼墨。走了几步,就到了半山居。杨守敬听了“半山居”这个名字,频频点头,说:“这个名字切合环境,韵味无穷,且有出典。好好”

进了为他所配备的小院,杨守敬老怀大慰:“好此处隐处山林,风景绝佳,无丝毫尘俗之气。在此衣食无忧,安心课徒著书,夫复何求夫复何求”

安顿下杨守敬一家,孙元起心中大定。这学校不就起来了么过了几天,孙元起到杨宅,恭敬地奉上了聘书、两千两白银的束脩,礼聘杨守敬出任“即将成立”的国学院副院长、历史地理学教授。到了新地方还没有过了新鲜劲的杨守敬笑呵呵地接受了聘书,还饶有兴致地打开看了看。然后指着上面的“历史地理学”几个字,问孙元起:“百熙,这历史地理学是什么学问”

孙元起教材编得多了,对于学科的基本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没学过“历史地理学”,既然能写出这个词语,就也知道这个词的一些含义。当下,便从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角度对“历史地理学”这个学科进行阐述,忽悠眼前这位历史地理学的巨擘。总而言之,孙元起论述了两个问题:一、历史地理学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很有研究的必要和研究的空间;二、你要向学生们授课,最好按照新的学科体系,编写一本基本的历史地理学教材。

果然,孙元起从全新角度剖析“历史地理学”,对这位老先生触动很大。他点点头:“百熙,你说得很有见地。在中国学术中,地理往往作为史学之一类,就像百熙刚才所说,各种地理学混淆不清,令人无所适从。这历史地理学,老夫研究有年,确实有些心得,却不知其为独立之学问。我以花甲之年,虽欲编一册教科书,却恐精力不济。这是老夫的两个弟子”

杨守敬说着,指了指身边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已经四十余岁:“这个是熊会贞,跟随我多年,学问不亚于老夫。如果大学堂的课我不便奔走,便要请他代课。”

孙元起与他见了礼。

杨守敬又指着一位年青的小伙子,只有二十五岁左右:“这是卢弼,字慎之,沔阳人。年龄恐怕和百熙相仿佛。”

孙元起点点头,又与他见了礼。

杨守敬道:“编书的事,你和这俩人商议,书稿可以拿来我审读一次,如何”

有这位学坛霸主当名誉主编、审稿人,孙元起还怕什么只需要大致写出编书体例,交给二人往里面填写材料便可。孙元起并应允了。

过了数日,孙元起大致写好了提纲,送到杨宅。随着提纲,还有给两个人的聘书:熊会贞是国学院历史地理学副教授,年薪1000两白银;卢弼则是经世大学附属高等中学的历史教员,年薪500两白银。

第三十六章芳物于人自有情

等研究人员、严复、杨守敬等先后进入工作岗位,学校终于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孙元起可以在这个时候歇一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一些事情。

编译教材是细水长流的活儿,一口吃成胖子是不行的。学校日常工作、每日给学生解答问题都是例行工作。好在有了两笔捐赠,这三万两银子使得学校的财政轻松不少,否则孙元起就得夜夜失眠了。

这些工作占据了孙元起的绝大部分时间。从美国回来,一直到十月底的五六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没有心思静下心来攒论文,也没有任何成果发表。这完全不符合西方科学家对这位东方神奇青年的印象:那个远东小子,可是喜欢没事儿就发几篇别人看不懂的长篇论文,或者折腾出新鲜的实验来考验传统自然科学家神经的

卢瑟福、马丁、罗西这几位教授都知道孙元起在建设一所学校。他们认为,是这些社会务耽误了孙元起正常的科学研究,这让卢瑟福等人很不满:要知道,孙元起的很多研究是走在世界前沿的,甚至可以说是领导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人物,怎么能停下脚步去做这些管理性的工作呢

孙元起乘着这段时间的空闲,决定把量子力学的概念彻底推出来:先从德布罗意波理论入手,用戴维森的低能电子散射实验、汤姆逊的高能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物质波的正确,再由此分别建立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最后从数学上证明这两种理论的等价性。因为矩阵力学、波动力学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的,故可称量子力学。

这篇文章综合了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7位得主的成果:1918年第18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朗克的“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1929年第29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布罗意的“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1932年第32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的“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1933年第33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狄拉克的“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1937年第37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姆逊、戴维森的“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由此可见论文的重量,几乎囊括二十世纪前四十年量子力学发展的所有成就。

孙元起这篇论文花了一个多月,洋洋洒洒写了两百多页,取名为量子力学,誊清之后便寄送给science杂志社。在信中写到:如果杂志社不刊登此篇论文,请转递给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卢瑟福教授,交付麦吉尔大学出版社印行。

在孙元起寄出论文的时候,oc事务所已经完成了对经世大学的实地勘测,画好图,收拾起行囊,准备回美国过圣诞和新年。为此,孙元起特地准备了一张两万美元的花旗银行支票。如此一来,孙元起手头便只有不到两万两白银,财源枯竭近在眼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