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宋朝:澶渊之盟(1 / 2)

加入书签

——书接上回——

不过说起这位皇帝,他差一点把一个二婚女子培养成了权倾天下的女帝,又把历代帝王不敢泰山封禅的事情做了,他同时也导致以后在无帝王泰山封禅。

宋真宗赵恒,他本名赵德昌,赵光义的第三子,因为赵恒在家中养了一个民间女子,让赵光义大怒,而这个女子还是一个二婚歌姬,赵光义一气之下将二婚歌姬赶走,赵光义同时为了赵恒指定一门亲事,可是赵光义不知道的是这个歌姬日后会成为和汉代吕后一样的人物。

在赵光义死后,赵恒登基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歌姬接入皇宫,这女子被后世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后辽国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萧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

本来这是耻辱的之盟,但是宋真宗赵恒认为这是荣耀,准备泰山封禅,也给后人带来了封禅笑话。

在位后期,身患头风,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支持刘皇后听政。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赵恒驾崩于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

因为宋仁宗赵祯年幼,刘皇后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女帝听政。

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在位时期,李元昊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李姓,封夏国公。

祖父李继迁被辽封为为夏国王,父亲李德明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宋封他为夏国王,但他长期在内部称帝。

此时大唐最后的身影,那个苦守领土六十年,满城少年变白发的归义军,那个让世人见证华夏不屈服,不背叛的归义军也迎来危机。

曹延禄执政晚期,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

咸平五年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弟曹延瑞被迫自杀。

曹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廷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

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

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

这使得在归义军政权庇护下的沙州佛教势力感到极度恐慌。

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

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制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李元昊灭归义军政权,曹贤顺向西夏投降。

曾经强大无比大唐帝国的影子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从张议潮时期到曹贤顺时期共计十三代归义军节度使。

李元昊在称帝灭掉归义军之后不久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彻底破裂,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

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字希文,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富弼,字彦国,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宋仁宗赵祯在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如此同时!

北宋都城汴京一户大商人的独生女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