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章 不死也会掉层皮(1 / 2)

加入书签

另一边,高乾表示很爽,在看到自己回应了张昭的“宣战”之后,吃瓜群众们的风向已经变了,至少不再偏向张昭了。

而张昭回复的两个字“可以”,虽然让高乾有些意外,但很快就在心中冷笑,你还可以?哈哈,真是不知死活,国民文学奖的正赛门槛,你知道有多高吗?

一个小小的艺校在校生,也想进入国民文学奖的正赛,简直是做梦。

于是,高乾把这个消息通知了那个幕后之人的博客小号。

孙连盛收到消息后,也跟“作曲家高高”相同的想法,觉得张昭简直是自寻死路,当着全网的吃瓜群众的面答应了去参加国民文学奖并且通过正赛审核,这就是在自掘坟墓。

国民文学奖是你家开的吗?说通过就通过?到时候等你收到国民文学奖的退稿邮件时,你还笑得出来吗?

“等就可以了,如果明天张昭没有消息传过来,你就在博客上继续刺激他。”孙连盛下达了指示。

“好。”高乾立即答应下来,没错,明天看张昭有没有在博客上发他参加国民文学奖的消息,要是没有,就别怪他嘲讽了,你不是很牛吗?不是说要参加国民文学奖并且保证通过正赛审核吗?怎么还没有参加,是被发了退稿邮件还是根本就不敢参加吧。

这么想着,高乾心中更得意了,张昭之前让他陷入两难之地,明天就让他自己尝尝这种痛苦。

他登录博客,看着博客上10多万的粉丝,嘴角都笑咧开了,原本一万多粉丝的他,其中还多数是僵尸粉,没想到因为这件事,粉丝直接突破了十万,并且几乎都是活跃粉啊。

这是他此前没有想过的。

要是等“拿回”了《童话》的版权,那他还不得原地起飞啊。

接着,他又下划到博客留言让他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高高,张昭通过审核了,你什么时候答应比试?”

“张昭通过国民文学奖的正赛审核了,你该和他比试了。”

“敢不敢比试,人家张昭通过了,不敢就直接认输。”

“哈哈,笑死了,以为人家张昭通不过正赛审核,结果人家马上就通过了,现在看你的了。”

“现在压力回到高高这边了。”

“选个时间,你该和张昭比试了。”

“赶紧比试吧。”

“……”

什么!张昭通过国民文学奖的正赛审核了?

这不可能!

高乾第一时间表示不信,正赛审核是那么容易通过的吗?而且张昭答应才多久?这都不到两个小时吧,他就已经通过了正赛审核?

真当他自己是神仙吗?

这么短的时间,连想好该选择哪个主题来写都不确定吧,就能在写完之后并且由审核编辑通过,这样的速度,打死他都不信。

但是粉丝们的留言却在眼前,高乾心中一动,马上跳转到了张昭的博客。

张昭确实更新了新内容,只有一张截图和一行字,截图上的公章还有其中的文字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恭喜,你已通过国民文学奖的正赛审核,请再接再厉,争取获得前三甲,感谢你的投稿。”

“已经通过了,什么时候开始比试?”

这、这、这……怎么可能?

高乾张大着嘴巴,先别说正赛审核能不能通过的问题,就说张昭在答应之后的短短时间里,他来得及选择主题并且写好参赛作品吗?

这是假的,一定是假的,是P的图片!

高乾立即反应过来,没错,这才是真实的,张昭根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些事情,何况编辑审核也需要时间,所以张昭的截图,是利用技术手段P的,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所有的一切。

呵呵,张昭真是昏头了,居然用出这么幼稚拙劣的手段,以为他会上当吗?

回到自己的博客,高乾文思如泉涌,马上就隔空对张昭进行了回复:“P得挺像真的,技术哪学的,可以教我一下吗?”

他自认这句话回得很有水平,张昭看到之后,如果还要点脸的话,应该会快速删除自己那张假截图了。

“我也觉得是P的,这才多久啊。”

“从张昭答应开始,不到两个小时,写文章都来不及吧。”

“张昭这样P图,就不怕国民文学奖找上门吗?”

“虽然这样P图不犯法,但之后被拆穿了不尴尬吗?”

“张昭是我见过的P图大神里最假的一个,哈哈。”

“我就想知道,张昭连图都是P的,那说的话还能是真的吗?”

“……”

随着“作曲家高高”一曲惊醒梦中人,绝大多数吃瓜群众都反应了过来,对啊,这才过去多久,张昭就写完了文章,并且还通过了国民文学奖组委会的编辑审核,先不说他是不是真的给组委会投稿了,就算是真的,组委会那边有那么快审核吗?

这明显是假的,于是吃瓜群众们自然毫不留情地嘲讽起来。

张昭也收到了消息,他没有二话,直接复制粘贴上自己写的那一诗一文章,上传到了自己的博客里,是不是真的通过了,以实力来说话。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嘶——”

当看到第一首诗时,吃瓜群众们就闭上了嘴巴,张昭还真的参加了国民文学奖,并且写的居然是诗,是古诗,可以说选择了其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体裁。

但毫无疑问,张昭不但没有写崩,并且还极为出色。

不过没等大家震惊的情绪有所消退,接着就看到了张昭的第二篇文章。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