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制造业(1 / 2)

加入书签

老米白房子里,一场由奥统主持的国事会议正在召开。

与会人员除了十多个部长,还有一大票国事顾问。

此刻正在发言的,是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弗莱德。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约为7.89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为11.4%,远低于小日子、日耳曼这两个公认的制造强国。”

“这两个国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20%。而排名世界第一的大陆,他们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22.5%。”

“目前,我国消费者使用的电子产品、服装、玩具、日用品等产品,超过百分之80都依赖进口,而主要进口国就是大陆。”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主要的科技公司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旗下的硬件产品绝大部分已经外包给亚洲的代工企业,它们本身并不生产任何电子设备......”

二战以后,老米确立了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

依靠美元的优势地位,通过“剪刀手”来剪全球的“羊毛”。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内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老米国内低端制造业不仅利润极低,而且污染严重。

这种污染不仅对产业工人有危害,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

众所周知,老米这方面的赔偿一直很高。

于是,老米就开始了低端产业转移之路。

大量的老米低端制造企业,开始转移到亚洲国家。

亚洲四小龙,就是从那之后崛起的。

而到了80年代的时候,老米的制造业又迁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大陆。

根本原因,还是资本家为了追求高利润。

而老米国内,只保留军工、航天、发动机等高科技或者高附加值制造业。

资本,都涌入了金融、投行等来钱快的行业。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均衡才能持久发展。

老米现在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头重脚轻”,金融、服务业占比过大,实体经济空心化非常明显。

更严重的是,他们还一手扶持起了大陆这个主要竞争对手。

原本,老米认为转移到大陆的都是低端制造业的技术,这种技术泄露根本不可能对老米的霸主地位产生影响。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华人的忍耐能力。

哪怕低端制造业的利润极低,靠着几亿产业工人“玩命”创造的价值,依然将大陆送上了“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财政部部长格莱尔问道:“我记得两年前,咱们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是11%左右,《制造业促进法案》已经实施快两年,难道一点成效都没有吗? ”

2010年8月,老米实施了《制造业促进法案》。

该法案旨在降低老米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并刺激老米的商品出口。

该法案作为奥统上任后实施的一个重要施政举措,当时媒体普遍用“老米制造业的春天到来了”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法案的颁布。

老米本土的制造商,更是欢欣鼓舞。

连奥统的民意支持度,都高了好几个百分点。

此刻见格莱尔提到法案实施效果,连奥统也看了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