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无奈的选择(1 / 2)

加入书签

时间,很快来到11月底。

加里曼丹岛东北部地区,同盟军与印国的战事已经持续了3个月。

战事爆发以来,印国空有兵力上的优势,还是海、陆、空三军齐出,却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战绩。

反倒是整体实力弱了无数倍的同盟军,战绩辉煌。

依托加里曼丹岛广袤的原始森林,同盟军将游击战、丛林战发挥到了极致。

同盟军与印军的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1:6。

而且,同盟军的军队规模反而越打越大。

战前,双方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12:1的样子。

后面,因为战事不利,印军不仅换了统帅,又陆续增兵。

最高峰时,印军的围剿兵力达到了2.4万人。

而同盟军依靠辉煌的战绩,不断吸引马、印两国的青壮年加入。

靠着以老带新,边打边训练的策略,同盟军的兵力已经攀升到了3600多人。

兵力充足后,阿成更是将三个主力营升级为了团,特战大队也顺势升级为了特战营。

虽说三个主力团还是同样不满编的团,但每个团也有接近千人的兵力。

到了这会,阿成这个北婆罗洲华人同盟军司令终于有点像样了。

你别看同盟军是以弱势兵力对战强敌,如果单单从双方为这场战争投入的资源来看,阿成为此战付出的军费反而比对方大。

不算安置士兵家属的费用,阿成已经累计为这场战争支出了4.74亿美元。

而与之对比,印国拨给这场战争的军费还不到3亿美元。

人家很多东西可以自己生产,一些武器装备还是以前购买的库存,不像同盟军什么都要采购,而且还是花高价采购。

战争期间,毛熊国和老米的军火商冒着被印国海警巡逻船查扣的风险,源源不断地将各种军事物资送过来,就是因为同盟军给的钱多。

查扣,就查扣呗!

对于军火商来说,船上的军火是客户已经付了钱的。

印国最多没收船上的军火,再罚点款。

难不成,印国还敢同时得罪毛熊国和米国吗?

刚开始,军火船确实容易被查扣。

后来,两国军火商直接买通了大马这边的驻军领导和地方官员。

船只直接在大马这边卸货,再通过陆路运输过境。

费力是有点费力,但好在安全多了。

你印国的海警巡逻船,总不能去大马境内执法吧?

至于让大马官方配合,掐断同盟军的补给线?

不好意思,大马好不容易将同盟军这个“毒瘤”甩出去。

这个时候再去招惹同盟军,谁知道阿成这个瘟神会不会转过头来打他们?

没见到米国主子,选择偏袒同盟军吗?

大马作为小弟,自然要紧跟大哥的步调了。

......

莫干望,这是印国围剿大军指挥部所在地。

此刻,大军指挥官萨科伊中将正领着一帮将校军官,在指挥部驻地门口迎接上头派来的“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是咱们的说法,人家叫做国事特派专员。

而且,这次来的国事特派专员可是受到总-统和印人协共同委派,可想而知其地位了。

此刻,萨科伊等人不免有些担忧。

这三个月来,印军不仅没能剿灭同盟军,自己还被人家打得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以强打弱交出这种战绩,这让印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丢尽了脸。

这次上头派了国事特派专员过来,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不是来嘉奖和慰问他们的,问责的可能性更大。

你说,他们这帮前线的将领能不紧张吗?

等了几分钟,萨科伊等人终于见到了国事特派专员的车队。

毕竟这里属于前线,萨科伊特意派了一个连的军队去机场接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