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章 基于现实层面做出的决定(1 / 2)

加入书签

苏辰回到别墅好好休息了一晚之后,就开始思考应该如何获取用于制造“星岩”的那种特殊原料。

这其中有四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不知道这种特殊原料具体是什么样子。

他得到的“星岩”配方里虽然有提到这种特殊原料,但却没有它的外观形态和分子结构,只知道是固态,导致连研究、仿制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个难点:这种特殊原料存在的位置。

系统资料中显示,这种特殊原料存在于上地幔的一片广阔区域。

众所周知,蓝星共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整体半径约6371k。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蓝星表层,厚度变化在5-70k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约占蓝星半径的1/400。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3,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

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地幔,是蓝星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是蓝星的主体部分。

地幔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以650k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

上地幔的平均密度为3.5g/3,这一密度值与陨石相当,由相当于超基性岩的物质组成。

制造“星岩”的那种特殊原料就存在于这一层,但最大的困难也在这里。

苏辰如果想要取得这种特殊原料,就必须进入上地幔层。

而想要进入上地幔层,最少也要深入地下7k。这还是从海底最深处计算的。

如果从地上计算,最少也要深入地下23k。

也就是说,必须钻出一个直通上地幔层,深度在十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深洞!

这不由让苏辰想到了熊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启的一项秘密计划——蓝星望远镜计划。

“蓝星望远镜计划”是指一个太空计划。在1960年到1962年间,太空竞赛期间经济利益与国家自信心结合,促使熊国科学家计划钻出一个“超深钻探”。

这样做是为了赶在鹰国钻探项目之前到达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即: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用于进行地质研究,获取深藏地下的丰富矿物质用于发展军事。

于是,熊国就在人迹罕至的帕钦加地区的科拉半岛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钻出了有史以来最深的洞,钻探深度达到了12262米。

该项目的钻探工作于1994年停止,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经费不足。而内部人员却透露,真正的原因是井内有一些超自然现象出现,才不得不被迫停止。

至于究竟出现了哪些超自然现象,网络上说法不一。但其中最多的,是说从钻洞中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和尖叫声,就像地狱中罪人的呼叫,并且有“怪物”从地下钻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