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一年后(1 / 2)

加入书签

足足准备了几个月之久的光刻机项目终于启动了。

四所研发单位各自负责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分别由数名华科院的老牌院士亲自带队,在收到苏辰的命令后,立刻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技术研发当中。

理论与实践是存在差别的。

哪怕拥有完整的技术资料,也经过了苏辰极为详细的解析,新技术的研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除了苏辰亲自带队的哈工大光学实验室外,其他三所研发单位都各自遇到了不少困难。

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理论太过超前,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一时间无法达到资料上明确标识出来的指定数据上,只能反复修改、尝试。

苏辰作为整个项目的总工程师,问题自然会第一时间反馈到他这里。

而他除了对关键部分进行了一些指导之外,并没有过多干涉。

没错,他在CNST-01科技系统的虚拟意识空间里经过了将近七年的反复实践,确实对每一个研发细节都早已了如指掌,完全有能力指导所有问题,但他没有立刻就这么做。

技术研发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苏辰深知,一项技术只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的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强大,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群人。

不然,“传承”这个词就失去了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初的这十几位华科院老牌院士就是他的“学生”。

等这个项目结束,国家可以光明正大的对外界宣布成果,并在这个领域站上世界之巅的时候,这十几位院士的后辈、学生就能从他们这里得到传承。

然后这些晚辈、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从而不断促使技术进步。

一代传承一代,一代强过一代。

这,才是有意义的。

……

苏辰以及整个项目的核心科研人员全都忘我的投入到了技术研发当中。

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

哈工大光学实验室最先完成了最重要的核心研发任务。

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苏辰就在这。

其他三所研发单位的研发任务也在苏辰的指导下进入了最后阶段,预计再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也能完成。

之所以这么快,一是因为苏辰的存在,二是因为国家的行动速度很快。

他之前交给了上面一份所有芯片制造设备的零部件采购清单。

国家采购部拿到清单之后,为了迷惑那些外国企业,又在里面加入了很多天文望远镜等高精密仪器设备需要的零部件,然后又完全打散,开始批量采购。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采购部就在全球范围内把所有零部件全部分批购齐,并通过了质量验收。

见一切顺利,苏辰回家陪了父母几天之后,就秘密返回了京城。

……

华科院的一间会议室。

苏辰和陈国栋等几位老牌院士,以及国资委、建设部的主任坐在一起。

建设部主任从公文包里拿出几份文件,分别发给在场的众人,随后说道:“我们根据苏总工的要求,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四个适合建造晶圆厂的地址。今天会议的目的,就是敲定最终的选址,然后我们就会立刻动工。”

苏辰翻开资料。

这四处选址,一处在国内最大的水电站附近,一处在鲁省,两处在东南沿海城市附近。

上面详细阐述了每处选址的具体理由,以及优劣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