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0节(1 / 2)

加入书签

她脑子里没有那些门户郡望的东西,因此司马懿赶紧又开口了,“他是幽州人,河朔寒门子尔。”

“哦。”她干巴巴地应了一声。

“他与袁绍那些亲信素无往来。”司马懿又耐心地提醒了一句。

这句话太明显,但大将军仍然不为所动。

“咱们都打到这地步了,”她说,“袁绍是个有脑子的,也不会容忍他们此时再搞什么内讧。”

终于说到这里了!

信心十足的小司马扭扭脖子,像猫头鹰扭扭脑袋一样,露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得意微笑。

“袁本初能为河北之主,自然是有一番本事的,奈何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即使他是河北之主,一场前军的溃败不能动摇他的地位,但具体化到每一个士兵身上时,依旧为他们带来无穷的痛苦与烦恼。

他们的大营没被烧毁一半,没有需要修复的栅栏,没有需要抬走的尸体,但他们一样有溃散的士兵,需要四处寻找。

甚至有些士兵不是溃散了,而是逃走了。他们套着从尸体身上剥下来的衣服,揣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干粮,凭着太阳胡乱分辨了方向之后,就迈开了两条腿,向着北方走去。

……这多可笑啊,别说他们没办法穿过袁绍军在黄河两岸布下的层层关卡,就算他们真想方设法穿过了一座座哨塔目光交织而成的密网,就算他们当真用两条血淋淋的腿一路走回了家乡。

大雁飞回来了,他们也回来了,他们也想俯身抱一抱妻儿,也想叩首拜一拜父母。

但这仍然只会是他们的幻想。

因为此时整个河北已经在袁绍的意志与沮授的执行下,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兵营,每一个穿梭在广袤土地上的人,都被预订了兵营里的一个角色。

作为冀州世家的家主,当他拿到大监军的书信时,必须将自己的族人征集起来,严肃地告诉他们,这是袁公的要求。

袁公要求他们继续征发新兵,他们必须从部曲中再选出一批青壮男子武装起来,与他们一起前往遥远的柘城前线。

族中的儿郎们会抱怨,他们的母亲与妻子会哭泣,但除了部曲外,还要将家中最精明能干的几个健仆一起送走,就好像儿郎们带走的骏马一样。

依附他们生存的部曲家中也是如此,他们没有什么健仆陪伴保护,但他们也会安抚亲人:不要担心,我们要保护郎君,为袁公效死,而你们也自有主君的保护。

主君们一定会保护他们的部曲,保护的方式可能有些粗暴,也可能有些粗心大意,甚至还可能掺杂一些残暴不仁,比如说部曲兵的妻子如果十分美貌,又入了主君的眼,说不定就要被带进府中,做一个婢女。

但那些士兵想的不错,至少在这些世家的庇护下,他们的家小无论温饱还是安全都是可以保证的。

但沮授的征发文书不会只发给世家豪强。

当里吏手持公文,带着壮汉粗暴地撞开一间又一间低矮的泥屋时,整个村落都陷入鸡飞狗跳之中。

那些黔首被征为民夫,用绳子牵作一串儿,在呜咽与料峭的寒风里离开家乡,渐渐汇入这座巨大兵营最基础的部分里。

有高大树木被砍伐,有工匠夜以继日地切割木料,有铁匠令炉火彻夜燃烧,还有他们这些民夫如蚂蚁一般,往来穿梭于河边。

河还没有开,但凌汛马上就要来了。

筋疲力尽的民夫是没有那样心潮澎湃的才学与审美去想象的。

想象黄河在一夜之间破冰,想象河道里无数块碎冰汹涌咆哮,向前推挤,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那是神明赐予凡人的壮丽风景,而袁绍将拥有的,远比那更加震撼!

自汜水始,至乐陵终,一千五百里的黄河河道上,都将布满运粮运兵船的船帆。

只要泰山府君给予他足够的寿命,足够的时间——而这又是冀州人根本不会去担心的,看看主公炯炯有神的目光,看他红润的面色,看他洪亮的声音!

甚至连牵招都是这么想的。

他感受到了某些人的猜忌与嫉妒,但只要主公仍然信任他,保护他,他所要做的就只有全力以赴,赢下这场战争。

他有这样的信心,回报主公的信任与默契。

第574章

有人渐渐地来了。

没有徽章,但营门前巡逻的士兵甚至没等到那几个人走近,验看身份,就喝止住了他们。

他们与其他缓缓入营的士兵很不一样,尽管穿着一样肮脏破烂,看不清颜色的衣服。

第一天归营的士兵毫无疑问是识路的。

不仅识路,而且一般有小队为单位,互为倚仗,体力良好,分辨方向之后,可以顺利地走过十几里,甚至是几十里的路程。他们与其他归营的士兵慢慢汇在一起,互相交流起来。谁杀了几个敌人,谁搜刮了多少战利品,哪一个竟然斩获了一面旗?杀了一个部司马?这功劳可就大了。

他们是疲惫的,但尚有话说,眼神中还带着对军功,对未来的那点光彩。

第二天归营的士兵就沉默了许多。

他们失去了自己小队的同袍,在追逐或是被追逐中溃散,在遍地都是人的寂静荒野中寻找着方向。他们可能受了伤,走一走就要停一停,陪伴他们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他们当中有人能捡到一根火把,继续慢慢走。有的人则在野外又度过了一个夜晚,天亮时才被斥候找回。

谁也不会问他们在那个夜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但他们的神情与第一天回来的人是迥然不同的。

他们的脸像是冻结在冬末春初的夜里,再也无法舒展开,但他们仍然能够沉默地继续他们的职责,像一具具已经死去,灵魂却尚未解脱的尸体。

而第天开始再回营的士兵就很不一样了。

他们不是自己回来的,而是被大将军派出去的军官带兵领回来的。

冀州军击碎了他们的心志,也击碎了他们的人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