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节(2 / 2)

加入书签

展颜下工地时,孙晚秋也在,她刚劈头盖脸把老马骂了一顿,最近天冷,老马总爱喝酒,晕晕乎乎,出事可了不得。

“我跟你说没下次了,下次这样,你立马滚蛋!”孙晚秋很凶,老马讨好地笑,嘴里说不敢了,不敢了,讪讪朝边靠了靠,帽子一拿,挠了挠头,全头皮屑,油油的发根,紧贴头皮。

展颜不作声,等她骂完人,才问:“小马呢?”

“犯病了,彻底不能干了。老马这家伙,骗我他是智力有问题而已,妈的,谁知道小马还有精神病得吃药,在澡堂子洗澡,光着屁股就跑出来几个人摁不住。”孙晚秋一提这个满肚子火。

展颜愣了愣:

“那他人呢?”

“在老家,关起了,听说疯的不成样子吃自己的屎。”孙晚秋边说边四处看着,“大概,就跟王静她爸一样,听说王静快结婚了,男的是广东人。”

似乎每个村子都有疯子,不锁家里的,就到处乱跑,也不晓得他们会跑哪里去,无人在意。这样的天,倒在路边冻死一点不出奇,潦草地没了,悄无声息。

“你也要结婚了。”孙晚秋说,她看向展颜脑子里想到的,却是小时候的事,她记忆最清楚的是婷子姐,婷子姐十七八岁时,梳着两根长辫子,皮肤黝黑,眼睛却又大又亮,爱笑爱唱,她们都觉得婷子很漂亮,她牙齿雪白,会讲《聊斋》,在有月亮的晚上坐门口,说一个又一个的鬼故事,把小孩子们吓得哇哇乱叫。

后来,婷子姐嫁人,也就一年的光景,她回娘家,还是坐门口,怀里抱着个小娃娃,那么多人,她也不避讳,像别的妇女那样,一撩褂襟子,露出石滚子一样大的乳|房,给娃娃喂奶,同人说笑。

孙晚秋看到她黑乎乎的硕大的乳晕,她吓了一跳,很多事都吓不到她,婷子姐吓到她了。婷子姐本来是那样的一个姑娘,水灵灵,鲜活活,像只燕子。可她做人家媳妇了,做人家妈了,就变得跟其他妇女再没两样,孙晚秋那年读五年级,她看到婷子姐喂奶,就再也不喜欢她了,而展颜,在那摸小娃娃,说小娃娃真可爱。

她也不知怎么了,竟想起婷子姐,一个女孩,变作妇女,不是同男人睡觉变的,是那个孩子叫她变的。

好像听见展颜说春天办婚礼,先领证什么的,孙晚秋道:

“跟男人睡觉快活,但生孩子不快活,要是只睡觉就好了,生孩子,就得做人的妈。”她想有一个更好的妈,羡慕过展颜,但轮到她自己,孙晚秋发现自己并不乐意做人妈,一想到一个孩子,那么大一个东西,要从两腿之间钻出来,她就恶心。

“你喜欢小孩儿吗?”孙晚秋问展颜。

展颜想了想,说:“我还是更喜欢图南哥哥,我不知道喜欢不喜欢生小孩,但如果生了,就好好爱护。”

“我不喜欢。”孙晚秋在对所有事的判断上,都这样清清楚楚,她想,展颜不会变成婷子姐那样,但她一定会变成一个妈妈。

“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跟男人结婚,只睡觉。”孙晚秋笑着坦白,“能遇到一个让我快活的男人,我就很高兴了。”

她们长大了,遇到男人还不够,还要生育,繁衍后代,像她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孙晚秋在这么冷的天里,想到这些,心头变得更冷,她对生育感到排斥。

正是晌午,天冷,可日头刺的人眼睛想眯着,展颜一本正经说:“丝瓜还想开花就开,不想开就不开呢,你不结婚,最多就是不结果子的丝瓜秧,谁也管不着。”

孙晚秋哈哈大笑:“有道理。”

“你过年回去吗?我要回的,看看我爷我爸。”

孙晚秋摇摇头:“去年回了,还是那样,我小弟不争气念书不行,又懒得要死,一家鸡飞狗跳,吵死了,我妈倒硬气了。”

她妈李彩霞确实硬气了,被孙大军吼了半辈子,打了半辈子,现在孙大军丧歪歪躺那儿,她给他一口吃的,他就能吃,不给,就饿着。心情不好了,干活回来好一顿骂,孙大军什么辙都没有了,他是废人,得在老婆孩子手底下讨日子过,是一天,算一天,那也不想死。

不过,孙晚秋比李彩霞还硬气,谁挣的多,谁最大。李彩霞不敢再骂她了,瞧她穿着大靴子,鞋油擦得锃亮,可体面,包里兜着钱,新取的,还连着号呢。

一出门,一口一个俺闺女怎么怎么,孙晚秋觉得李彩霞讨好自己时的样子很可悲,记忆里的妈,是个彪悍的女人,她也佩服过妈。但如今,母女俩,只剩钱好谈了。

李彩霞还等着她给小弟盖楼,娶媳妇,村里楼是盖了不少,比着谁吊顶高,院子大,铺了廉价地板砖也不拖地,下雨天直接进,带一脚泥,啪一口老痰,也随便飞。

孙晚秋觉得小展村变了,又好像没变,她就呆两天,够够的,又冷又脏。一群半大孩子围着放炮,饭桌上男人喝的脸成猪肝,乱比划,吹牛皮,妇女们都烫了花头,穿五颜六色的羽绒长袄,攀比谁的靴子长,牛皮的,还是羊皮猪皮……她清楚,她这辈子不回小展村,也不会觉得有啥想头了。

“展颜,有几句话我想说,即使你结了婚,也要好好挣钱,挣钱你知道吗?那才是真家伙。”孙晚秋冲她笑笑,“没有什么爱,比钱可靠。”

展颜没反驳,她从小跟孙晚秋对世界的认识就不太一样,最一样的时候,是对于念书的看法,后来,连对念书的看法都不同了,她们像走在两条并行路上的人,时时对视,会心一笑,两条路,会在死亡的终点再次交汇。

她只是说:“我知道,我不会放弃工作挣钱的。”

孙晚秋道:“你要是回去,帮我捎点钱,我妈那个人取钱费劲,她老记不住密码。”她说时,脸上尽是不耐烦。

展颜知道,孙晚秋其实还是爱她的妈妈,尽管,她讨厌她,母女之间,就这么奇怪。

作者有话说:

时间才是主角。

1998年大洪水,乡村的穷苦和闭塞,人们的劳碌,村镇青年受古惑仔电影影响,港台娱乐文化开始广泛影响大陆,工人大下岗,住房改革(取消分房),国有企业转制私有化(贺以诚)。

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们死了三名记者),世纪大阅兵,大下岗背景下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同人们的伤痕和选择(徐工,余工,张东子)。再往后,2001年加入WTO,申奥成功,中关村蓬勃发展,2003年非典,农民工打工潮,乡村的人口流失,2005年起农业税废除,粗放的城市化,乡村承接的环境污染(臭水河),房地产迅速发展,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拆迁城改,汶川地震,四万亿救市计划,高铁建设。

文章从1998写到2008,基本把这十年来重要事件都作为背景镶嵌进去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这十年都是巨变的十年,从生活,到观念,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和传统的碰撞,时至今日,在各个领域都在淋漓尽致地体现。

展颜从14岁,也来到了24岁。这十年,她从乡村走到城市,一是受到现代化冲击,一是受到西方一些理念的冲击,这也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冲击,大时代背景下的人,脱离不了时代,所以,在后半段描写中,她内心深处反复出现各种情绪,一定程度上,连累了故事性,大量描写,导致故事情节不再那么紧凑,她的“孤独感”“漂泊感”应该是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文章中也分出了篇幅去写和主角关系不大的小人物的悲欢。有许多人和事,是我听来的,听时非常震撼,这片土地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苦难并没有意义,我也不想歌颂苦难,但苦难它在,应当有人看见,记述。我一直觉得最好的描写,当属有力简洁的白描,无奈笔力不到,自己只是个太普通的写故事的人,一个好的写文字的人,应该有前瞻性,我因为很多因素的限制,做不到这点,文中所呈现的问题,是早就存在的,引起过讨论的。但在连载时,我依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事,确实是很多读者不熟悉的,不了解的,尽管刚刚过去不算久,包括我自己,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去写某些东西。历史不应当被忘却,我们知道来路,才能更好的走日后的道路。

文中老下岗工人,提到一个概念:过时的人。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有一天会过时,跟不上时代,不过在正青春正年轻时会觉得这个可能离自己尚且很远。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大家留下一点点感觉,每个时代都有去经历它的人们,他们的迷惘,痛苦,奋进,堕落,悲欢离合,都是真实发生的。年关按放假时间来看,已近尾声,一年一度的城乡大流动,即将迎来返城潮,大家再一次离“乡土”而去。

在总结里,不想再批判乡土的愚昧贫穷陋习了,文章里已多有描述展现。恰恰相反,我想的是,我们怎么在西方掌握话语权(西方国家最早通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实现现代化,因此主导世界秩序),西方价值观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来保持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不被颠覆,寻求一条乡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序融合之路,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中展颜眷恋乡土的温情良善没有错,孙晚秋抗拒乡土的贫瘠丑陋也没有错。乡土是复杂的,但文明的根源,我们必须把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别人解释,定义。

这几年,春节总会出现韩国和我们争抢春节起源的话题,纵观韩国的发展史,非常有趣,韩国的现代化比我们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曾无比积极“去中国化”,上世纪90年代中韩剧中他们的首都还叫做“汉城”,不叫首尔。其实东亚国家在发展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去中国化”,确实来说,是“去华夏文明化”的做法。但到今天,它又来抢我们的传统,非常有意思,他们想复兴传统,都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传统,只能从中国这个根源地盗取。而我们作为根源地,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复兴。

文章连载到此,很凑巧,正好借“年文化”“春节文化”(农耕文明遗产)结合本文说了点自己的想法,乡土从未远去。既然是个人想法,肯定有不足之处,请多包涵。

第90章 【正文完】

临近年关,展颜买了些礼物,带上孙晚秋的钱,往小展村去。她叫不动孙晚秋,也不会叫她。

村子里多了几辆车,很惹眼,那必定是谁家混好了。她小时候,一入夏,自黄昏起,路两旁便睡满了人,铺着凉席。她也睡过,一翻身,瞧见不远处谁家的牛,正在拉屎,她被巨大无比的□□惊吓住,眼睁睁看着牛屎大坨大坨掉落,砸到地上。道路上哪有车,尽是人,谁要是骑个摩托过去,大家要张望很久,目送这人,直到看不见了为止才收回目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