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节(2 / 2)

加入书签

他们只听家中老人说过, 垦荒的时候一般是烧掉野草, 拔掉大树, 把石头和根须挑出来, 然后翻地。

除了这些,就说垦荒很苦,据说当年累死了很多人。

至于秋季播种,越冬种植作物?他们完全没听说过。

李洵略有些失望,转念一想,却也能理解。

如今的百姓连识字的都不多,他们一辈子只待在自己家附近这几十百里地,根本没有机会增长太多见识,一切经验只能源于自家祖辈的口口相传,根本无法对种植知识建立系统性认知,更遑论钻研了。

系统性的农学书籍如今也没有,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这个民族从古至今都不缺乏勤劳,只要给块地,就能养活自己。哪怕经验一时间没那么到位,种下去作物总是能有些收成的。

给老农们每人三贯钱将人打发走,李洵决定结合老农们的话和他自己在现代接收到的零散种地知识来垦荒。

仔细想想曾经看到过的农家耕作场面,如今城北这荒地,要改造成可以耕作的状态,需要的大概就是锄草和翻地。

除草简单,用火烧即可,草灰还能肥地。

翻地,以如今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是件非常艰辛的事情。

若都像他在肃城城南曾经看到过的那样,用木犁和人力拉犁,是真有可能累死人的。

但只要将其替换成畜力和铁犁,效率便会大幅度提高,人力消耗也会降低很多。

想明白这些,李洵便叫了肃城的户部功曹主簿与工部功曹主簿过来。

因为早就想好了要在燎原以北进行耕种,李洵刚打下燎原,便让人回肃城传信,把两人调过来了。

这两人在周应亭的带领下,在肃城也还是做了些实事的,周应亭要经营肃城走不开,李洵便决定把几个主簿陆续用起来。

“参见郡王!”

两人毕恭毕敬地行礼。

“坐吧。”

李洵指着下首的两把椅子道。

两人各自落座,却只坐了半个屁股,一副随时准备起身的恭敬模样。

李洵倒是没有纠正他们的态度。

这两人先前也不是多清廉的官,跟着前任郡守的时候各种小事故不断,也就是性质不算特别严重,他又缺人才继续用着。

这样的人,心中有所敬畏比没有敬畏要好。

“这次叫你们来,是有事让你们做。”

“但听郡王吩咐。”两人连忙起身拱手道。

李洵对户曹主簿道:

“我欲将燎原以北的土地重新划分给百姓们,无论男女,每人五亩地,税两分。肃城无地的百姓,同样可来燎原领地。陈主簿,你带些人手,负责宣传,分地和登记造册。”

陈主簿面色有些犹豫。

李洵见状道:“有话直说便是,只要言之有理,本王绝不怪罪。”

陈主簿这才道:

“郡王,那燎原城外的土地颇为肥沃,恐怕大多数都是有主的,而且那些人大多是本地大户,这样擅自分给平头百姓,会不会不太好?”

听到这话,李洵微微一哂:

“那些人早就丢下土地去南边逃难了,难道他们不种地,还要两地数万百姓饿着肚子眼看着那么多地抛荒?”

“他们若有不满,大可以回来找本王试试。”

哪个政权新立的时候不重新划分田土。

他们既然走了,便要做好失去在当地所有财产的准备。

况且,就算他们在,他也不可能眼看着燎原数万百姓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而另一部分人却坐拥燎原的绝大部分土地。

给百姓分田地,是必然之举。

听出李洵话语中的坚决,陈主簿有些讪讪:

“是下官太过愚钝,没能领会到郡王对百姓的爱护之心。”

李洵摆了摆手,道:

“倒也不必如此自我贬低,以后若有疑惑和建议便尽管说。本王喜欢听人畅所欲言。”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一个人能考虑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多上几个人,说不定确实能想到一些他没想到的东西。

让陈主薄退下,李洵又问工曹主簿梁主簿:

“从定州买回来的铸铁还有多少?”

这几个月,李洵一直没有停止对外采购粮食与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