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节(2 / 2)

加入书签

他回不去了。

连父亲临终前的那句遗言“你们兄妹俩……互相扶持”,他也做不到。

相反,宋鸣珂一直信守对他老人家的允诺——一切交给她。

她连他的那一份重担也扛起了。

如若早两年,宋显琛会心疼妹妹,时至今日,他认为妹妹已足够强大,再也不需要他的任何支持。

而他,也无能为力予以支持。

他惘然若失,呆望那突突跃动的火光。

刺目,锥心,伤神,夺魂。

白蜡受热,烛泪滑落,在烛台边缘冷却,凝成了冢。

如他火热的心逐寸逐寸凉透了,结为寒冰。

身后的安王、饶相、林相争论不休,宋鸣珂另有主张,间或是宋显琛辨认不出的官员各抒己见……

沸沸扬扬,闹得他揪心。

宋显琛烦躁之极,再无听政的兴致,甩袖从后门行出,领了裁梅与纫竹绕过垂拱殿。

漆黑夜空无星无月,只有暗云低垂。疾风急卷,风铃声动,大颗大颗的雨滴毫无征兆地从天而降。

“长公主殿下!”

一名戴幞头、穿长衫的高大男子带着三名侍卫从廊下提灯追来,将撑开的雨伞递至纫竹手中。

宋显琛定睛细看,依稀辨认出,此为与霍锐承跪在康和宫寝殿外的年轻武官,……姓秦?

他生怕喊错姓氏,只淡声道了句“有劳”,带领宫人,快步出了甬道。

这一场雨,恰如他心头的凌云壮志被冻死了,漫天抛洒的皆是希冀的残骸,化为水渍,汇聚成流,涌向不知处。

雨水浇不灭垂拱殿中的通明灯火,反而使之成为宫城中最瞩目的星辉。

再明亮,再坚定,终究不属于他。

…………

秦澍退至廊下,心湖被那一句微哑嗓音激起了阵阵涟漪——她生病了?为何嗓音变了?

他疑心是夜色苍茫、雨势渐长,以致于长公主的容颜比起傍晚时逊色了不少。

目送她步履匆忙、疾行远去,上了软轿,消失在宫墙边上,他心中的突兀、怅然与寂寥难以言述。

听说,这孩子因先帝驾崩而伤心,大病一场,从此再未能流利说话,性子变得愈发孤僻。

本该盛放在春日的艳美花儿,如遭雨打风吹,零落折损。

秦澍暗恨自己没有早些赶来向往已久的京城。

可早来,又有何用?他们兄妹皆是名正言顺的凤子龙孙。

他不过是……出身于商贾世家的江湖人。

回过神来,他无声叹息,与下属来回巡视各处。

直至大雨初歇,议事的朝臣们陆续走出大殿,议论声犹自未绝。

秦澍立即迈步迎上,听候谕令,却见后殿之侧,皇帝在余桐的搀扶下,缓步而行,右脚明显凝滞了几分。

刹那间,如有灵光一闪,被压制了小半日的怪异感死灰复燃,一点点烧掉他嘴边的弧度。

第六十八章 ...

细雨如丝,轻烟弥漫,笼罩京西山林。

孙一平披着绿色蓑衣,谨慎循半山上的马蹄声,蹑手蹑脚,伏低前行。

他受霍睿言所托,混入西山,时刻留心虚明庵中的状况。

据他所知,显赫一时的赵氏家族倒台后,宫中养病的赵太妃被皇帝送至此处,休养贵体,长伴青灯。

庵外有女护卫来回巡视,山脚下由禁卫军把守,游玩士子不得进入虚明庵五里范围内,以免扰了太妃清修。

孙一平亲身经历过赵国公为隐瞒矿难,大肆动用恶势力对出逃的证人围追堵截的场面。

他本是江湖独行游侠,对此心怀愤懑,为赵氏一脉的沦落,暗地里拍手称快,因而当霍睿言提出,请他密切监视赵太妃时,他虽觉跑到尼姑庵附近有些奇特,但没作犹豫,一一照办。

他与下属伪装成农家的母子,隔日送柴米、香烛、灯油、火蜡等物至虚明庵,已探听出赵太妃法号为“静延师太”,日常素衣简服,终日吃斋念佛,修心养性,安分守己。

一切看似波澜不起,直至这一日,孙一平无意中发现,有三匹矫健骏马故意绕开石砌山道,不疾不徐穿过浓密老林,似是生怕被人觉察。

他暗觉有异,藏好竹筐、镰刀等累赘事物,施展轻功,快步跟上。

远远望去,三人皆为男子,腰间配有刀剑,头戴斗笠,瞧不清面目。

但中间那人身穿玄青色半臂衫,内穿锦缎淡青袍,面料极佳,剪裁得体,做工精细,显然是个有身份之人。

孙一平憋闷了半个月,见状陡然兴奋,悄声紧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