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1章 一手煤炭一手钢铁(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旁边,不可能让喀尔喀蒙古诸部放心。

尤其是车臣汗部,理论上说,煌夏雇佣军还占领着部分他们所属的土地,这更加让他们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这一次和女真人联合,说是约定一起对抗茅元仪所部,但实际上, 车臣汗部连茅元仪是谁都不清楚。

他们下意识地就把煌夏雇佣军当成了茅元仪所率领的蓟州军的一部分。

这并不奇怪,毕竟喀尔喀蒙古与中原已经很久没有直接的交集了。

而清国与喀尔喀蒙古之间的交集也并不多,作为使者的范文程一次出使三个部落,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交代清楚,告诉车臣汗部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信息差是一种很致命的东西。

大明通过使用电报,将辽东各个将领之间的信息共享, 于是才能够从容地对清国的布置做出部署。

多尔衮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进而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却不知道,如今的他的动向在刚出发的时候就被明军摸得一清二楚, 而且,明军对此做好了安排。

茅元仪在听到多尔衮率领二十八万军队大举进攻辽河防线的时候,感觉非常的兴奋。

短时间之内,他做出了安排,让辽河一带的明国守军“望风而逃”。

目的很简单,就是诱敌深入。

他手下的军队,基本上都在大凌河一带,而辽河地区则过于宽阔,如果防守,拉得战线太长。

而且,只有让清国的士兵足够的深入,辽东半岛的军队才能从后面包抄,辽西的守军才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大凌河一带以外的地方,是没有农民耕种土地的。

因为早就有进取辽东的计划,加上气温降低太多,辽东之地收成也不好,朝廷索性把普通的百姓全部撤离。

分别送到辽西地区以及辽东半岛上。

这样,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人力来开垦两地的土地, 同时可以快速地建立武器加工厂和造船厂。

制造船只,不只是造船厂一个“主机厂”就可以完成,需要相应的“零部件”加工厂。

这些都需要加派人手。

尤其是钢铁。

在萧升没有到来之前,大明帝国钢铁年产量大概是十三万吨,虽然比不上强盛时期的十六七万吨,但也不少了。

毕竟,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也就在14到18万吨之间。

萧升来到大明之后,前期积累了一些资金,然后一手抓煤炭,一手抓钢铁。

使得大明帝国的钢铁产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暴增,仅仅是崇祯元年一年之内,就生产了七十四万多吨钢铁。

进入崇祯二年之后,整个大明更是进入了“大炼钢铁”的时期。

火器,铁路,火车,钢铁战舰。

这些产业就是消耗钢铁的头等大户。

仅仅是一艘破虏级铁甲战舰就需要消耗钢铁一千三百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