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1章 大明科学事业奋勇向前(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有了宋应星的支持,王择真找来了两个电磁学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帮手,然后在科学院进行立项研究。

经费充足,大量的实验验证。

崇祯二年三月底,王择真和他的助手一起研制出真正意义上能够通话的机器,并且将其命名为“电流通话机”,简称为“电话”。

这个装置由一圈电线、一个磁臂和一块张紧的薄膜组成。声音振动薄膜,再振动磁臂。磁石的移动令线圈产生波动的电流。这个电流信号可利用线路另一端的相同装置再转换回声音。

当王择真接好装置之后,激动地说出了“你好,大明!”四个字,这段音频被用留声机给录了下来,成为一段历史传奇。

而在同一个月,宋应星也完成了无线电报的发明。

无线电报由一个发报机和一个接收机构成。

宋应星研发的第一代发报机是火花式发报机。由电感线圈制作成小变压器,通过按动电键,使其内部产生高压,从而使火花球产生电火花放电。

于是就产生了振荡的电磁波,电磁波通过天线向外辐射。通过电键接触时间的长短来代表电报中的点和划,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

电报接收机的接收端,由天线接收空中无线电信号,通过磁石构成的检波器(单向开关)来检测微弱的振荡电压信号,从而获得空中信号所传输的信息。

带磁铁的喇叭接在检波器的两端,将电信号转化为喇叭隔膜的震动,推动周边的空气震动形成声音,达到信息接收的目的。

这种电报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线电报传输,可以进行直接利用。

四月初,宋应星申报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相关专利,而王择真也申请了“有线电话”的专利。

无线电报技术得到了朱由检的大力支持,四月份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进行多项实验。

四月十号,京师到天津实现了无线电通讯,由煌夏商会完成对无线电通讯装置的开发。

四月十二号,朱由检宣布成立“大明军政通讯司”,最高长官为“司长”,暂时由宋应星兼任,并且要求在各布政司的省会和九边城镇先行建立无线电通讯网络。

“煌夏快递”在四月二十号宣布承接无线电报通讯业务,首批“电报通讯所”也是要在各个省会以及重大商贸城市建立起来。

于是,大明就急缺一批电报从业人员。

这些人需要有一定的电报知识,能够识文断字,而大明的人才储备根本就不足。

所以只能临时开办“电报工作人员培训班”,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包分配工作,甚至还给分房子。

高工资,高福利,直接诱惑一大批年轻人加入。

有了“电报”这个前车之鉴,为了防止之后推广电话安装和相关从业人员方面产生缺失,萧升和朱由检商量之后,直接做出了一个决定。

崇祯二年五月初五,宣布成立“煌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对职业人员进行培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