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五章 船厂(2 / 2)

加入书签

郑经的穿越最大的作用,不是他懂什么先进技术,会造玻璃、会造肥皂,而是他明白什么学问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潮流,他能保证整个郑氏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才是最大的金手指。

在铸炮坊中,郑经看到了最古老的泥模铸炮,这种铸炮方式成品率非常的低,制作泥模的过程中无法彻底的排除空气,不能有效排除空气,在铁水灌入泥模的时候就会出现沙眼,沙眼过大火炮就容易炸膛。

这样的一门火炮也就废了,只能重新融化再次浇筑。废品率的居高不下造成了火炮的成本居高不下,一门千斤红衣大炮的成本需要一千多两白银的成本。

对于这样的铸炮效率与成本,郑经正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不但可以保证成品率,还能提高火炮的质量。

想要提高火炮的质量,首先要提高炼铁的技术,如今全世界的炼铁技术都不怎么样,铁料中的含碳量太高,导致铁料脆硬,在火炮发射的时候就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炸膛,工匠们铸造火炮的时候,就只能将火炮的管壁加厚,这就造成了火炮无比笨重。

这就是明清鼎革之际,对长身管火炮的普遍认知就是火炮笨重,只适用于攻城守城,不适用野战。

其次就是要解决铸炮过程中泥模出现的气泡问题,这个问题使用铁范铸炮法就能完美的解决。可惜的是历史上铁范铸炮法出现之后,没有多长时间,火炮的制造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大型水压机和大型镗床的出现,让火炮的制造方法出现了本质的改变,水压机像揉面团一般将钢铁揉捏成不同规则的圆柱体,再使用镗床进行打孔。

由于钢铁材料在经过挤压之后,组织排列更加的紧密,使得火炮管壁抗压性更强,火炮的管壁就能制造的更加轻薄。同等口径的火炮重量就会大大的减轻,给后世的超口径火炮制造提供了可能。

在船厂视察了一圈,郑经对郑氏的实力有了很深的了解,另一个时空,这些工匠都成了满清的囊中之物,更进一步的削弱了郑氏的实力。

这一个时空,郑经绝对不会让这些工匠落到满清的手中,他非常清楚,这些工匠才是郑氏能否崛起的根基。

郑经非常的庆幸,铜山还没有被满清攻陷,这些人才还在郑氏的掌握之中。

郑经一声令下,船厂即刻开始搬迁,搬迁的顺序,依次为人员、设备,最后才是原材料。

这么大的一个船厂,想要彻底的搬迁完毕,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无法完成,搬迁的过程中肯定会惊动满清的眼线,满清在漳州的守将很快就会知道郑氏在铜山的反常动作。

郑经下令林陛带领水师严密监视满清的一举一动,不给满清任何机会,若是满清敢在这个时候进攻铜山,一定要迎头痛击,将满清伸出来的爪子剁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