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节(1 / 2)

加入书签

她们都没有想到徐氏女的相貌竟然相当出挑。

在等待对方走近的这短短过程中,陶云蔚已不动声色地打量了徐氏数个回合——相貌好,瞧着走路的样子也不似身体有问题,赵郡徐氏依附于崔家,门第、家底又都比她们好,有个这样的女儿却迟迟未嫁,看来只有两个可能:要么也想效仿高门那样“待价而沽”;要么就是当真姻缘未到,长辈又和她们家阿爹一样,真心实意地想挑个配得上自家闺女的女婿。

莫不是徐家老爷认定她阿兄就是这样的人?

联想到端午那时徐家圆滑中透着势力的下帖方式,还有崔十二娘特意拿徐氏出来点拨她们这一茬,陶云蔚突然又觉得,或许还有第三种可能。

她正自思索间,徐氏已与崔十二娘相携着来到了近前。

不待崔十二娘开口引见,徐氏乍见陶氏姐妹,便已开颜迎上来,拉了陶曦月的手赞叹道:“这位便是陶二妹吧?果然是花容月貌。”

陶曦月不料她这般热情,顿了两息,才客气地笑着回道:“徐家姐姐谬赞了,你才是当真明艳照人。”言罢不着痕迹地抽了手出来去拉崔十二娘,“我正说要让人过去叫你来吃阿姐亲手做的糕点。”

崔十二娘笑道:“那我可真是有了口福。”又问陶云蔚,“三姐姐怎么没有一道来?”

陶云蔚说道:“我让她留在家中理事了,下回再带她来与你玩儿。”

崔十二娘便笑着应好。

徐氏虽站在旁边没有插话,但陶云蔚却能感觉到,相比起曦月,对方的目光多在自己身上逡巡。

她佯作不察地转眸与徐氏亦笑着说道:“不知徐家女郎家中行几?”

徐氏笑着回道:“我与大娘一样。”

陶云蔚便与她又重新见了礼,随后侧身让路邀了她们进屋。

侍女们很快将四人茶席安置好,柳芽和春梅也将糕点端了上来。

徐氏只尝了一口便称赞开了:“早听说陶家兄长有个极能干的妹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陶云蔚谦虚道:“哪里,不过是些寻常吃食,徐大姑娘太客气了。”又不动声色地问道,“那日金明园里竞渡仪式你也去看了么?早知如此,我便该随父兄一道过去你家棚子里叨扰一番的,却是遗憾我不曾早些见到你这样的美人了。”

三言两语便将自家兄长摘了出来。

崔十二娘闻言,不由抬眸多看了她一眼。

但徐氏却似并未听出陶云蔚的弦外之音,又或者是她那句话原也不过顺口一说,并没有想显示自家与陶伯璋关系颇亲近的意思,总之当陶云蔚状似恭维地说出那句赞美之言时,她笑得很是明媚,当即说道:“今日也不过才迟了几天,你我以后可相交的日子却还长着,正好我生辰快到了,大娘若不嫌弃,我到时也给你下张帖子。”

她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陶云蔚自不能道不好,客气地应了下来,心里却琢磨着那日要找个借口推掉。

徐氏得了她的话,也显见很高兴,说道:“等我们的兄长都入了大宗学时,你我再来庆贺一番。”

陶云蔚发现她还是个挺自信敢说的,不由笑了笑,说道:“家兄和小弟都才入学不久,根基也浅,结果如何还未可知,只愿借徐大姑娘吉言了。”

徐氏不以为意地道:“那有什么,便是考校进不得,还有崔宗主的举荐呢。”

陶曦月知她说的是崔氏族学多出来的那两个名额,拿不准徐氏是不是以为家里因她的缘故可以走崔太夫人的后门,便委婉地道:“崔氏族学人才众多,兄长和阿珪若无过人之处,恐怕崔宗主的举荐也是轮不到他们。”

她这话随耳一听像是在担忧,但实际上还是在说自家兄弟若是能入大宗学,那必定也是靠的自身实力。

徐氏听了,只淡淡一笑,说道:“那是自然。”

四人正说着话,外头邓嬷嬷走了进来,对陶曦月禀道:“太夫人说今日陶家和徐家两位大姑娘都在,难得姑娘们聚在一处,让两位大姑娘都不要急着走,留在和心斋把晚饭用了再说。”言罢,还特意补了句,“晚些时候福安堂那边灶上会将席面送过来。”

陶云蔚乍然闻之,心中忽地“咯噔”了一下。

崔太夫人这意思是……

莫非,她已然知晓了徐家的打算?还是说,徐家这番打算从一开始便是得了她的授意?

陶云蔚暗暗攥住了掌心。

她虽然想过曦月进了王府之后,崔太夫人为能将陶家进一步控在手中,自是要对作为陶氏将来门庭支撑的家中兄弟下手——多半是会给她兄长挑一门婚事。

但她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不对,照事情发展的脉络来看,应该是徐家起了这个心,但又怕不合崔家的意,所以应是向崔太夫人透了风,而后者……默许了。

不仅默许,现在还已然摆明了态度在暗示她这个陶家长女:这个亲,可结。

如果崔十二娘没有对曦月说过那些话,陶云蔚想,说不定今日与徐氏之见,她也会觉得此女是个不错的结亲对象。

长得美,性子看来也爽直热情,家中父兄不管出于什么起因,至少在对待“未来女婿”的态度上看得出是打算拉拢的。

但越是这样,就越让她觉得奇怪。

以崔太夫人的个性,自不可能只给好处,这其中必定还有什么关键。陶云蔚想了想,若自己是她,要以联姻控制陶家,那么选择的对象应该是……

——能压住我的。

陶云蔚抬眸看向徐氏,倏然恍若大悟。

第46章 左右

大宗学选录的日子被定在了六月初一。

同四学馆的设置一样,大宗学的主要课程也分为文学、史学、儒学和玄学。只不同之处在于还另设了一门“艺学”,顾名思义,其目的主要在于集各家之长,培养、提升士族子弟们的技艺。

这一门课向来是大先生们云集之所在,类似有些不肯轻易教人的名家,也往往会来客座一二,讲授几分心得。所以即便这门课并非四学基础,但却惯来是学生们最期待,也是最能长见识的

而选录则主要集中在四学之中。

按照规定,每一类学科会录取三十人入学,因艺学是大课,所有人都可以上,所以也就是说整个大宗学最后一共只会收取门生一百二十人。

至于崔氏族学多出来的那两个名额属于举荐名额,一般来说其中一个会分给族内先生们联名举荐——往往会将艺学拔尖的以为优等;而另一个则由宗主本人举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