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节(1 / 2)

加入书签

“阿兄。”陶云蔚回身静看着他,说道,“有件事我要先同你说。”

言罢,她便直截了当地将陶曦月的事告诉了对方,末了,冷静地补了一句:“今日我去对她说咱们家答应了,所以她才这么爽快应了让你们入学。”

陶伯璋听到最后,刚上头的酒意早不知飞到了哪里去,当即沉脸皱眉地质问道:“你就这么答应她了?”

他简直不敢相信:“绵绵,你太胆大妄为了!这么大的事,你竟然不同阿爹和我商量,不仅不商量,还自作主张地跑去与那崔太夫人谈条件?谁许你这么做的?谁答应了?我和阿珪宁肯不入这个学,也绝不可能让二娘进王府!”

他话音刚落,陶曦月便自外面推开了门。

“阿兄,”她浅浅笑着,说道,“你小声些,门外都听见了,莫把阿爹吵醒了招来。”

陶伯璋一顿,旋即又看向自家大妹,压低了几分声音,说道:“我现在就与你一道去崔园,去同那崔太夫人说,我们家绝不答应送二娘进王府,这个学我和阿珪也不上了。我就不信,崔家还能来抢人不成?”

他说着就要提步往外走。

陶云蔚回手拉住他,语声冷静如三月薄冰:“我与你说这些,不是让你来责备我自作主张,也不是要你冲动行事的。就算你这次强从崔太夫人手下留住了她,你以为被建安崔氏记恨上了,她又能有多好的前程?似我们这样的门庭,即便你什么都不要了,你又能保住她什么?崔家不来抢人,那些土豪恶霸呢?你莫忘了当初我们家那几块地的事。”

陶伯璋一愣。

“二娘这样的品貌,那王府后宅或许对她而言应是龙潭虎穴。”陶云蔚道,“但龙潭虎穴,却也未必没有夹缝求存的机会,只要撩得那龙与虎相斗,将旁人皆当做路边草便是。”

陶伯璋忽然悟到了什么:“你是说?”

“这便是我此时对你说这些的原因。”陶云蔚正色看着他,说道,“我需要你帮忙。”

第31章 求佛

“我大致有一个主意,但这外面的事还得靠你出面。”陶云蔚道,“最好是能像原先咱们在北边时那样,找两个识趣的帮闲跑腿。另此事涉及打探他人内事,多给些报酬也无妨,但务必要用那机灵又管得嘴的人。”

陶伯璋当即点头:“好,人我去找。你想打听什么?”

“安王有一庶子,我想知道关于他外家的消息,越详细越好。”陶云蔚沉吟道,“再有就是……楼氏女眷平日里常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上香礼佛,哦,就是宫中那个楼妃的楼。上次浴佛节时依我所见,她们应该不去大慈悲寺,估计是不想去碰那些高门士家的风头。”

陶伯璋一一记下,颔首道:“知道了。还有别的么?”

“你和阿珪最好这几日找个时间,尽早去崔氏族学拜师。”陶云蔚说道,“咱们先将入学的事坐实了,一则不怕那崔老太事后变卦,二则之后我还要借此替二娘扬一扬声名。”

陶曦月闻言,若有所思。

陶伯璋更是直接问道:“绵绵,你到底在盘算什么?”

“她不是想让人家以为我们陶家擅钻营、爱攀附么?”陶云蔚凉凉一笑,说道,“那这好处我们便受了,再顺道帮她一把,也替她崔家扬一扬挟恩图报之名好了。”

陶伯璋旋即了然,但不免又感到些担忧:“如此当真能保住二娘不入王府?你才将还说不好让崔氏记恨,恐对她有害。”

陶云蔚神色微黯,正要开口说话,陶曦月却已先淡淡含笑开了口。

“阿兄,安王府我是自愿去的。”她说,“你就不要为难阿姐了。她能为我、为这个家谋划至此,费心费力已是十分不易。你也莫要着急,好生想想我的话,即便这次咱们拼着全家丢了前程不要,可将来又当如何生活呢?这次是我,下次便可能是新荷,再下回,说不定又轮上了阿姐,到时你和苟儿,还有阿爹,又还有什么能抛出来救我们的?”

“所以崔家这个学,你们无论如何要去。”陶曦月认真地看着他,说道,“待我进了王府,说不定还能为你们助把力,非说一定要飞黄腾达,但好歹能傍个身,家里都能过得更容易些。”

陶伯璋沉默未语,少顷,咬着牙回身一拳砸在了书案上,难过道:“是我这个做兄长的无能。”

“好了,大事当前,我们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纠缠这些了。”陶云蔚复又冷静地说道,“阿兄,坦白与你说,我这个主意是奔着替二娘谋取安王正妃之位去的,虽只有一两成的可能,但我想,也不会再有比她做个他人眼中钉的妾室更坏的结果了。”

陶伯璋被她大胆的想法给怔住了:“安王正妃?这……成么?”

“谋事在人。成与不成,”陶云蔚目光坚定地看着他,说道,“做了便知。”

巳时才过了不到一刻,窗外的日头便像是换了副脸孔,不复晨间柔和,白晃晃地将热气洒将下来。

郁氏接过荀嬷嬷递来的漉梨浆喝了一口,不由舒爽地叹了口气。

“今年这天气热得委实早了些,”她边说,边又就着盏再饮了一口,“端午都还没到呢,这就让人离不得冰雪了。”

荀嬷嬷笑道:“端午虽还没到,但也不剩几日了。夫人素来怕热,这会子贪凉也是正常,只是到底时令未至,冷饮还是少吃些的好。”

主仆两个相伴多年,郁氏打小听她唠叨惯了,并不当回事,照旧喝自己的。待一盏冷饮下肚后,马车也恰好行至目的地,缓缓停了下来。

郁氏道:“把镜再拿与我看看。”

荀嬷嬷自是早有准备,不待她话音落毕,已将手中的石榴纹嵌碧玺银把镜递了上来。

郁氏接过,对着镜中映影细细看了半晌,边说道:“这王婆子梳头的手艺倒确实不错,就是可惜出身低了些,不然留在身边当个常用也好,现而今也只能在斋日里用用她了。”言语间多少透着两分遗憾,“好在平日里也不必像今日这般,非得去掉香花妆容之饰。”

荀嬷嬷正要附和两句,又忽听她语带迟疑地道:“这米粉是不是有些浮了?”说着不免皱了眉,“到底还是铅粉好使些,这鬼天气,只怕待会要出我一脸的汗。”

荀嬷嬷劝慰道:“夫人既做了居士,这些常礼还是要顾的,那铅粉用上太过明显,怕是入了佛祖的眼难免有不敬之嫌,况传到主君耳中也是不好。”

“我也知道。”郁氏不耐地说着,将把镜递回了给她。

待她整理停当,方才在荀嬷嬷的服侍下出了马车,四个侍女连带府中护卫早已候在外头了。

同济寺与大慈悲寺不同,地方在城内坊中,且恰好又是建在泰安坊这样的地方,所以寺园既没有那么大,路也没有大慈悲寺那么迂回曲折,光是门前石梯就有百级。

相比起来,同济寺更像是一座家庙,只是这个“家”要以一坊之地来算,且这个坊还是“富贵之坊”,故而作为此地寺院中香火最旺的一处,亦自是别有一番精巧。

佛门清净地,执锐的护卫们自是照规矩要留在外头等候,于是郁氏当先迈步,荀嬷嬷落后半距随在她身侧,四个侍女则两两排开依次跟在后头,如寻常人家上香礼佛般径直拾级而上,朝着寺院正门行去。

迎面走来了两个中年妇人,边走边说着话。

一个语带艳羡地道:“也不知先前殿中那位姑娘是哪家士族的女郎,长得可真是如花一般。”

另一个则笑:“听她求佛时自称了句‘陶氏信女’,应是姓陶的人家,不过看她们姐妹的打扮和排场,想来门第也一般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