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5节(2 / 2)

加入书签

小陆笑了起来:“当年咱们搞三线建设也是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啊。”

结果反而是成全。

否则照苏联模式如此走下去,说不定就走上苏联的老路了。

朱莉却反对:“我觉得不会,我前段时间听说了美影厂的经历。他们在1955年制作了《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了国际大奖,却因为是按照苏联风格学习的经验做出来的,被当成了苏联动画片。从那以后,他们开始探索寻找自己的风格。可见就算没有当初的威胁,我们也会找自己的路的。”

小陆突然间乐了:“对对对,我们,是我们。”

他可记得,最早这香港姑娘说的是你们。现在她自己好像彻底忘记这茬了。

朱莉笑道:“对,是我们。”

周伟跟着笑,没吱声。他一开始还高谈阔论,等陆经理和秋萍聊上天,他就感觉自己插不上嘴了。

明明在莫斯科郊区种地的是他,明明他也是高中毕业,咋他们聊的话题他都不敢往上凑呢,就怕漏了怯。听听那一个个名词,就是种地这点事,愣是说到了两个国家历史的高度,听到就让人心肝儿发颤。

偏偏小陆还提醒他:“你说包地种庄稼,我觉得这事儿还是得小心。因为按照我的观察,俄-罗-斯人吃肉多,粮食吃的反而不太多。一时的困难过去后,他们的粮食需求量恐怕有限。当然,其他国家包括我们国家肯定需要。但粮食一般被认为是战略物资,出口有配额。你要是卖不掉那就真砸在手上了。”

老天爷哎,周伟更加不敢说话了。一口吃的都变成战略物资了,你叫他说啥?

周秋萍笑道:“其实也不是不能种。你种完了你加工再出口好了。比方说大豆,你可以加工成豆油还有豆粕。比方说小麦,你加工成方便面。再比方说玉米,用来喂鸡当饲料。俄-罗-斯人消耗的鸡肉多,又可以搞深加工。”

她兴致勃勃,“这样吧,要是能够搞到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你们有需要的话我来投资,就在俄-罗-斯搞农业。这出国的好多都是农民,会做生意的毕竟是少数,做生意风险也是问题。让大家过来种地,说不定大家反而会觉得更踏实。”

她在乌-克-兰已经通过方便面厂间接投资了当地的农场。在莫斯科完全也能这样搞。

原本她想的是利用乌-克-兰廉价的粮食也就是面粉来生产方便面,而后出口到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欧。

现在想想倒也未必非得出口,直接在俄-罗-斯也建厂好了。其实虽然历史上这两个国家关系变幻莫测,但在1992年,苏联刚解体的这会儿,二者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周伟还没表态,小陆先积极支持上了,还兴致勃勃地主动提出:“你要搞的话,我们给你从东北请农民过来种地。”

去俄-罗-斯种地,北方农民天然比南方农民有优势。因为大家种的作物差不多。大农场的职工又比个体小农合适,因为前者更熟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他这么一说,周秋萍第一反应竟然是:“那你要找建设兵团的知青啊。”

她为啥这样讲呢?

因为首先在有相同农业生产经验的人群中,显然既往的兵团下放知青文化层次比较高。

其次由于建设兵团知青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锻炼出了极强的包容力。

这二者决定了他们出国后适应力会比较强也容易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轻易不起严重冲突。

当然,还有一点比较现实。那就是这波知青中生活不如意的不少,有迫切挣钱的需要。

除此之外,俄-罗-斯现在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开荒。在这方面当初奔赴边疆的知青经验丰富。

从现有的北方大农场派职工过来可能会耽误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另辟蹊径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时间会花的多些。可俄-罗-斯的冬天冰天雪地,在四五月份开春之前,大规模的开垦农田种庄稼根本不可能。

所以倒也不需要他们短时间便到位。

至于南方农民,他们更适合在这里搞大棚蔬菜种植。从80年代开始,这种反季节蔬菜种植方式就在大江南北流行。甚至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说的白色污染就特指农业用塑料膜。

周秋萍笑眯眯的,同周伟说话:“这个倒是要快点,最好赶在上冻前建几个示范棚。先生产出一波蔬菜,起码自己人有菜吃。”

她回过头,又看小陆,“陆经理,至于种庄稼的人,那就得你多费心了。”

小陆下意识地吸了口气才说话:“好的,我一定向领导汇报。”

他在心中一叠声地叫乖乖。作为卢振军曾经的警卫员,他当然知道自己领导当初也是知青。

看看人家周老板,多么会搞关系呀。啥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典型。

再想想之前,大歌星卡拉OK房把客人硬塞给服务员的小费全部送进捐款箱,然后用来资助牺牲的战士家属。

小陆同学不得不佩服。就是搞关系,人家也是高风亮节,直接落到了实处。

第496章 乱七八糟的价格

轿车一路把周秋萍送到了银行。

她下车进去一看, 光是黑压压的排长队的人头,就足以说明现在莫斯科的经济局势究竟有多糟糕了。

要知道他们这个银行办事处压根就没利息,交保管费, 存款换人民币还要跑一趟中国。而现在火车票价格比一年前涨了几十倍。

与之相对应的, 是他们租用的俄罗斯国有银行本尊,柜台前冷清的要命, 几乎没有客户。

从卢布暴跌后, 大家都急慌慌地将钱从银行取出来,其中绝大部分都流入了他们这家中资银行,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快最便捷的兑换外币的方式。

利息远远追不上货币贬值速度的年代,谁还敢把钱正常存进银行呢。

只有这边中资银行的柜员正在忙碌,根本没意识到领导来了。她正努力跟顾客解释,нельзя, 这绝对不行, 这里不是自由市场, 银行不参与证券买卖。

周秋萍走上前,问了句:“怎么了?”

柜台上放着张土黄色证券模样的印刷品, 中间为椭圆形的蛋青色的图案, 有高楼也有河流, 还能看到河岸的扶手。这应该是比较知名的风景建筑,但不好意思,她孤陋寡闻, 她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她愣是没瞧出来是什么。

倒是1992、1993还有10000的数字给了她灵感, 让她脱口而出:“私有化证券?”

柜员也认出了周秋萍, 在短暂的错愕过后, 就露出了无奈的神色:“他想拿这个换卢布存钱, 然后再去中国倒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