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节(1 / 2)

加入书签

林若云表面上信心满满,“加油!”

实际上,肩膀好重,心好虚哦。

趁着还有一点时间,她在外语系的空教室里转了一圈,还真给遇上几个排练节目的,的确除了朗诵就是合唱,曲目就那么几首,多听几遍耳朵确实有点腻。

那她该准备什么?

不过她没太多的时间去考虑了,晚上的课要开始了。

第二天上课之前,她来到教室把秦玉河否了节目的事说了,让大家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好节目。

有人就建议换个曲目,这个自然是被否了,还有人说诗朗诵,这个一样否了。

提议接连被否定,大家的信心都很受打击,有的人就埋头看书不再吭声,也有人提议演小品、说相声,这个嘛倒是可行,就是排练时间比较长,而且不能全员参加,最终也被否了。

直到上午两节大课结束都没商量出来,下午是会计这费脑细胞的课程,就更没人再留意这事。

所谓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节目这事反正有个总负责人在,班导要找人也是找宣传干事,所以大家伙就没那么上心了,反正该配合得他们也会配合,其他的就别想了。

转眼就是周三,上午上完课,下午开团组织生活,会有团支书过来讲党史,帮助大家早日入团,再争当入党积极分子、进步成预备党员,最后入党。谁不想入党?那可是顶光荣的事啊!所以林若云上得很专心,完全忘记了晚会节目的事。

等到傍晚秦玉河催问节目名单时,她才慌了。

我的天哪,明天是周四!那天还是满课!周五上午也有课!仅靠周五下午,能练得出节目?

有没有哪位英雄能出来力挽狂澜,江湖救个急!

这事最后还是陈爱学解救了她,“要不你自己上?我看你口琴吹得挺好听的,和别人相比既做到了与众不同,还不需要你再花时间排练。”

林若云猛地拍了下头,“对哦,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你真是我的好相公!聪明!靠谱!”

趁着草丛遮掩,她跳起来“啵”的一下亲了陈爱学额头。

晚上全班都在C教上思法课,在老师还没到之前,林若云把晚会节目最终的决定告诉众人。她原以为会听到一些反对声音,认为大家都想来参加这个节目,但大家都表示这样特别好!

众人:谁想去唱歌?谁想去排练?我们只想搞学习,搞学习!

林若云:好吧,是我想太多。

周四是满课,自然没时间排练,晚上倒是有机会,但是学院开始搞彩排了!

林若云去了小礼堂,意外发现这边还有个乐器室,里头摆放着不少乐器,唢呐、二胡、铜锣、大鼓,竟还有一张古筝!墙上也挂着琵琶!

琵琶!这可是她最喜欢的乐器了!

小时候就是因为学了那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诗,她对琵琶生出无限好感,到了年纪就央求阿娘为她寻一位师傅教她弹奏琵琶。

琵琶特别难学,她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好古琴,但琵琶却学了三年。

可学会以后,她就更爱弹了,心里高兴了会弹,心里烦躁了会弹,所有难于对人言的心事都尽付曲中,疏解了她不少苦闷之情。

她最喜欢弹得也最好的就是《夕阳箫鼓》,这曲子还有个名气更大的名字叫《春江花月夜》,每回弹奏过后她的心情就会变得特别好。

看到这熟悉的乐器,林若云有些意动,先前准备的口琴曲《送别》调子似乎有点凄婉伤感,不太适合放在迎新晚会上吧。

她便去跟负责人协商,看能不能借用这琵琶,能的话她就换节目。

都彩排了还临时换节目?负责人本来是不同意的,但一听说换成琵琶独奏,那行。

他年年负责学院汇演,年年都是这几个老节目,早就看腻了,既然这回有人愿意换个新花样,那肯定要支持的。

所以林若云成功借到了琵琶,先去调弦试音,嗯,还能用。

尽管许久没有弹琵琶,有点生疏,但她心里高兴,这曲子传出来的情绪就很到位,让现场的人感受了一把什么叫“如听仙乐耳暂明”。

看到他们的反应,林若云对自己又多了几分信心。

她想起自己还没在陈爱学面前弹奏过,就邀请他参加自己学院的晚会。

周五下午,她用粉笔涂了下琴轴,使得音色更加清澈、明亮,弹奏效果也会更好。

终于到了晚上,晚会正式开始,她深吸一口气,梳好妆以后就坐在后台候场,听着外面的掌声,逐渐紧张起来。

下一个就到她了。

作者有话说:

看见评论区有人疑惑为什么大嫂二嫂没给名字,主要是因为还没到她们的关键剧情点,到了合适的节点会给名字的。

ps:今天状态不太适合写文,短小一点。29号日万~

第68章

林若云的节目排在第五个, 不前不后的位置。此时观众们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新鲜感,也没有最后时刻的激动(这无聊晚会总算结束了), 这个时段是大伙最没兴致的时候。

但听到报幕员说琵琶独奏后, 众人来了兴趣,这个年代竟然还有人会弹这种东西?千百年前的大诗人都说这个好听,那挺值得期待的, 于是掌声比先前院长致辞时还要热烈。

林若云上台后,给台下人鞠了一躬,然后坐下拨弦。

因为只有舞台上打光了, 下面黑压压的。看不见人脸, 她就没压力了, 彻底沉浸在自己的琵琶声中。

起初,乐曲是轻柔而明亮的, 但随着诗句场景变换,曲调也有了变换, 忽而幽深静谧, 忽而热烈壮阔,牵动着听众们的心。

跟着乐曲, 他们似乎站在了千年前的江畔旁,余晖脉脉,熏风拂过江面, 波光粼粼,风中有江水的清爽也有花草的芬芳。徐徐晚风中,夕阳沉入江底,圆月的缓缓升起, 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柔和而又多情。江水涌动, 冲击在小舟上,舟身摇晃,惊醒了船舱里的游子。游子站立在船头,遥望圆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