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节(1 / 2)

加入书签

许是从小就多看多听,这俩孩子跟家里的柱子、春燕、栓子同龄,但是说话更加清晰有条理,普通话也说得更标准。

这电视真是个好东西。

先前陈爱学说想要孩子来城里上学,如今林若云也是越发赞同了。

没过多久,陈抗美就领着陈爱学和丁解放回来了,一人手上拎着两个饭盒,里头是满满当当的米饭,还有一盒红烧肉、一盒土豆块,陈抗美回家又炒了一个韭菜鸡蛋做添头。

中午是吃得宾客尽欢。

午休一个小时,时间不长,两个人就在楼下花圃边坐着说话。

陈爱学在厂子里天天都是挖煤,除了腰酸背痛没啥新鲜事,他又不想诉苦让媳妇儿担心,于是大半时间都是在听媳妇儿说。

林若云简单的提了一下娘家的事和她受张秀芝离婚、徐老点拨,冲动之下给报社投了稿子。

拍照片这事陈爱学是感兴趣的,不过他现在这副鬼样子是不敢去拍的,胡子拉碴、头发又长又乱,看上去像极了流浪汉,哪敢拍下来寄给岳母她们?所以这事得缓缓,起码得让他打理好才行。

至于后一件事,他听出媳妇儿话里的担忧,便鼓励道:“肯定能过稿的。徐老可是大学教授,他都说好,还亲自给你把关检查,怎么可能不过呢?”

“你对我倒是有信心。”

“那必须的!”陈爱学决定帮她转移注意力,“媳妇你要是过稿挣了钱,是不是得买点什么庆贺一下啊?”

林若云点点头,“买啥呢?”

夫妻俩开始琢磨着怎么花钱。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晃就到了上班时间,两人不得不分别。

分开时,陈爱学嘱咐她:“媳妇儿,我大后天上午就放假了,你记得来城里接我。”

林若云说他矫情,不过也笑着答应了。

离开煤厂之前,林若云还是去找陈抗美借自行车了,天黑倒是不怕,晚上有月亮、路也熟悉。

陈抗美对这个弟媳印象本就不错,自家暂时也不用车,就借给她了了。

***

林若云骑着车到棉花店时,师傅正在弹棉花,屋子里到处都是飘起来的棉絮,一不小心就会吸入嘴巴里,难怪要戴口罩呢。

她就在门口耐心的等着,以为还要等上好一阵,没想到这一床弹好,师傅用线捆上,就抱起它走过来。

“师傅,这是我的?”

师傅点点头,“你的小、费不了多少时间,就先弹了。”

“那多谢师傅您了。”

林若云喜出望外,准备再掏几颗糖果答谢,对方立马套上口罩,婉拒:“我还要弹别的棉花,不留你了。”

好吧,林若云默默收回手,转身把棉被老老实实的捆在后座上,骑着回去。

回去时还是要经过车站,这回她又看见了往常那卖吃食的大婶,这一回对方卖的两样东西,烤红薯和冰糖葫芦。

红薯也就罢了,她自个几乎天天吃,有些腻味,倒是那红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叫她有些馋。

她骑过去,问大婶怎么卖。

“一毛钱一串,妹子你要几串啊?”

林若云算了算,她自个一串,家里侄子侄女一串,不对,不能这么算,干脆大哥二哥爹娘一家一串得了。

“给我四串吧。”

“再加一串。”

她想起了张家的几个姑娘,大丫虽然不爱说笑,但人挺感恩的,前两天又给她送了一筐干柴,说是答谢她的。再加上上回她家因为一颗糖闹出来的纠纷,林若云心里也多了几分怜惜,索性再加一串,叫给她们娘几个尝尝。

“好嘞。”

五串就是五毛钱,不算少了,大婶笑眯眯的一手交货一手拿钱。

林若云把东西放在车篮里,骑了几步,想起心中盘旋的疑惑,停下来回头看了看对方。

然后她把车支在旁边,坐下来拿起一串糖葫芦,慢慢吃着,准备等那大婶闲下时,上去搭话。

第26章

林若云来了三回县城, 回回都撞见这大婶卖东西,卖馅饼、卖红薯、卖糖葫芦, 就算躲得快跑得快, 但一回两回能跑,总不能十回九回还跑得掉吧。

她仔细琢磨,这事要不说明如今的政策松动了, 可以做点小摊小贩的生意,这叫林若云十分心动。如果政策没变,那只能说明这位大婶是个厉害人儿, 这样的人消息灵通, 好打听事儿。

等车站大部分车开走, 站内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大婶才闲下来。

林若云走过去, 瞅了一眼那挎篮,笑道:“我刚吃完一串糖葫芦, 酸酸甜甜的好吃极了, 难怪婶子这生意做得这般红火。”

那大婶原本还有戒心的,一听林若云夸自己, 戒心稍减,“那可不,我这山楂可是挑的上好的, 个大又新鲜,那糖霜也是顶顶好的白糖熬出来的,真材实料,童叟无欺。”

林若云竖起大拇指, “婶子做的是实在生意。”

大婶笑了笑, 问她:“妹子你有啥事直说吧。”

林若云不好意思的笑笑, “大姐,我就是觉得你这糖葫芦做得好,想要从你这再多买些,拿回我们村子卖。我买多了,你能不能给我算便宜一点。”

“你要多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