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4节(1 / 2)

加入书签

翰林院说是储相之所, 实际上能得帝王信任的也就那么几个。

对于余下不得重用的人而言, 可不就是个养老衙门。

穆空青一直觉得, 翰林院被叫成是清贵衙门, 这“清”不止是“清高”之意,只怕还含了清闲的意思。

穆空青虽算不上是不得重用之人, 但以他目前的官职资历,永兴帝就是想重用他,也没地方可以用。

所以自穆空青结束了户部的差事,回到翰林院点卯以来, 每日都称得上是无所事事。

而这大把的空余时间,则统统都被他用到了折腾玻璃这件事上。

无论是穆空青还是秦以宁,他们都很明白, 一旦玻璃真的被制造出来了, 那便是巨利。

为此,秦以宁还特意回了趟秦家, 向秦老大人说明了此事, 希望祖父给拿个主意。

而穆空青则是干脆得多。

他直接将张华阳给拉入股了。

不仅如此,他还准备让几位好友统统掺上一份子。

同样的建议他也给了秦以宁。

秦以宁能称作好友的人,如今具已嫁为人妇,手上都管着陪嫁产业。

她们自己做主入上一小股, 也不是什么难事。

穆空青的这打算,倒是与秦老大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毕竟,玻璃在日后,很有可能要用在诸如望远镜这等军事利器上。

若是这玻璃全部都被他和秦以宁二人捏在手里, 只怕永兴帝处理完海贸的事,下一个要收拾的,就得是他穆空青了。

而穆空青最先拉张华阳入股的起因,还是在琉璃匠人上。

琉璃匠人这个行当,同铁匠有些相似。不仅匠人本身要登记在册,就连他们收的收徒,也要经由官府登记在册的。

只不过铁匠还能在民间私开铁匠铺,琉璃匠人却只能在官府掌控的琉璃工坊供职。

毕竟琉璃这东西,也没有平民能买得起不是?

所以,穆空青想要私下里寻到懂得琉璃制造的人,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秦以宁那边查探琉璃匠人的消息,查到了数年前有一位琉璃匠人,因意外损毁了一批贡品,以致全家获罪,贬为奴籍。

而如今,那家人正在平远侯府中做活。

张华阳得知此事之后犹豫了片刻,便应承下了。

琉璃如今多是贡品,但穆空青口中的玻璃却不是。

私造琉璃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大不敬的帽子,研究玻璃却没个什么说法。

那烧瓷的窑还分官窑和私窑不是?

于是这事儿经由张华阳之口,又从平远侯他老人家眼前过了一遭。

在张华阳将那家人的身契交给穆空青时,穆空青便可以肯定了,他私造玻璃的想法,确实是可行的。

于此同时,周秀才那里也传回了消息。

周家确实有一队商队,是常年同西域诸国往来的。

只是这玻璃制造的法子,谈不上刻意保密,但知晓的人也不多。

尤其商队中人都是外来者,短期内想要打探玻璃的制造方法,就更是千难万难。

不过,这制造玻璃所需要的原料,倒是被他们查探了个八九不离十。

原料不算难得,大体上便是石灰石、石英,以及碱。

那头消息传回,秦以宁立刻就腾出了一个郊外的庄子。

那庄子□□建了两个炉窖。

一是烧瓷用的,二则是在那位琉璃匠人的指点下,建造出的烧制琉璃的炉窖。

秦以宁的陪嫁中就有烧瓷的匠人,也并那琉璃匠人一家一起,被送去了郊外的庄子上。

穆空青将已经打探到的原料交给了那几名匠人,而后又将自己好容易从记忆深处挖出来的,那么一星半点的关于玻璃制造的知识,全部整理了出来。

至于剩下的,就要看这些经验丰富的匠人们,能不能带给他们惊喜了。

穆空青的玻璃制造已经开了个头,他这段时间便可以稍松快些了。

而秦以宁那边,却是愈发忙碌了。

船引开售了。

朝廷此次共放出了二百张船引。

每张船引定价一万两白银,只允一艘千料船只。

秦以宁手下的船只,共有四千五百料的一艘,两千料的三艘,一千五百料的四艘,其余小船数十。

但若是要远航至大洋彼岸,那么出海的船只少说也得有一千五百料。

所以,仅秦以宁一人,就至少需要得到十五张船引,才能让手下的大船尽数出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