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节(1 / 2)

加入书签

穆空青这些日子跟着张华阳走街串巷,倒还当真听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而与此同时,紫禁城武英殿内。

本届会试的主考官,翰林院掌院兼文华殿大学士,正带着一众从考官,将本届会试前十的答卷奉上。

每位学子的答卷都是厚厚一摞。

整整十份,一字排开在天子的桌案前。

而每一份答卷中,那篇海贸策都被贴心地放到了最上头。

上首头戴十二冕旒的帝王无声翻阅着这些答卷。

帝王心腹听着上首纸张翻动的声响,心中也难免开始忐忑。

永兴帝在位已有四十余年,只要他不想,几乎无人能够看出他心中喜怒。

半晌过后,永兴帝将十份答卷一一看过,开口问道:“此次会试,你等拟定的会元是何人?”

底下的臣子们默默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上头半点暗示都不给他们,他们哪敢自个儿揣度?

还是站在最前头的主考官主动开了口:“陛下,本届会试共有才学出众者三人。臣等才疏学浅,实在难断其伯仲。这会元之位,还望陛下定夺。”

主考官身后的几位从考官不禁叹服。

这位新任阁老果真是个人老如狐的,不怪人家能得帝王多年宠信呢。

先头几位考官的意见,都是由他们自个儿先拟个名次,届时递交到御前,若是圣上有什么不满意的,他们再改便是了。

往年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唯独今年,这位新入阁的阁老大人,在诸位从考官把握不准,前来请他拟定最后名次时,直接大手一挥,言道是先给圣上过目。

主考官都这么说了,他们这些做下官的还能有什么意见?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这位阁老大人的肚子里,打的竟是这个算盘。

他提出的那三份,说是水平不相伯仲,以致诸位考官都难定名次的答卷中,恰好一人支持海贸,一人反对海贸,一人和稀泥,只道如今并未出现问题,不如就这么顺其自然。

不止如此,要说最妙的,还得是作出这三份答卷的人。

一个寒门子弟,一个勋贵子弟,一个世家子弟,硬是哪方都不曾落下。

能挑出这样的三份答卷来,谁听了不得赞他一声思虑周全。

这样的小把戏,自然也瞒不住上首的帝王。

永兴帝低笑一声,也不动怒。

帝王将手中的那份答卷重新放回桌案上,言道:“此子言之有物,文章质朴,可堪为我大炎未来栋梁。”

机敏的内侍将答卷收起,交还给下方的大人们。

笑容和煦的主考官用余光瞄了一眼最上头的那张答卷。

正是他最着意的那一份。

退出武英殿,主考官依旧笑容不变,只对底下几位从考官道:“杏榜昭示在即,这会试举子们的名次还需应着圣上之意,尽快定下。”

事实上,除了前十,余下考生的名次早就定下了。

如今这位阁老大人特意同他们强调要依圣上之意,看来便是要再根据这位会元的答卷,再将余者的名次调整一番了。

会试过后便是殿试,殿试只动名次而不黜落。

但多数情况下,除却一甲的那三位外,余者便是要动名次,也不会动得太大。

尤其是在二甲到三甲边缘徘徊的那些贡士们,谁也不愿意一朝落入同进士的行列中去。

为了避免麻烦,基本都是默认会试在哪边,殿试也都定在哪边儿。

也就说,有些没能站对立场的倒霉举子们,说不准就要因着圣上这一指,直接落到第三甲的行列中去了。

半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到了杏榜放榜那日,已是三月初四。

这一日的状元楼内,堪称人声鼎沸。

第91章 一场殿试

照例是官差报喜, 后贴杏榜。

穆空青和杨思典、赵仟坐了一桌,张华阳则是托人给他们带了口信,说是自个儿今日被关在家中等消息。

春闱前后, 状元楼内住的, 九成九都是前来赶考的举子, 眼下也都三五成群坐在一处。

沉得住气的还好说, 有那沉不住气,此刻已经恨不能伸着脖子往外头探了。

终于, 不远处传来了鸣锣声。

与鸣锣声同时传入众人耳中的,还有报喜差役的扬声高呼。

“贺岭南府广成县王叔君王老爷高中今科会试第三百名——”

“贺岭南府广成县王叔君王老爷高中今科会试第三百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