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节(2 / 2)

加入书签

景立早出晚归的这几日,大半时间都是和董岸待在一起的。

青妩知道,最开始的时候,董岸对他们几个心怀戒备,景立又何尝不是抱着怀疑之心去看他们的?

毕竟,董岸其实根本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自己就真的是普安县的县令。

同样,景立其实也没有给他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楚王爷的身份。

但是几天的相处下来,青妩能听出景立对于董岸的欣赏,以及语气里越来越少的怀疑和戒备。

她忍不住问:“王爷,您是不是觉得,董大人是个好官?”

除了景立在和董岸相处,青妩又何尝不是呢?

她虽然没有像景立那般,和董岸接触太多,但是她成日待在寨子里,能感觉到诸位村民对于董岸的尊敬,甚至是崇拜和跟随。

如果董岸不是真的为民着想,大约是不会这般得民心的吧。

她把最近几天的事挑拣了几件说给景立听,她说的认真,景立也并没有打断她,直到她说累了,靠在景立的怀里睡着了。

景立才将她抱起来,打横放到床上,然后推开房门,朝着空寂的夜色唤了一声,“十三。”

十三轻盈落地,景立和他耳语,低声吩咐了几句话。

跟着,十三消失,景立却没有回去立刻休息,而是盯着这寨子,定定地看了好半晌。

-

董岸是第二天清晨回来的,一回来就直奔景立和青妩的房间请罪,明显已经得知了那天发生的事。

景立并不奇怪,也没有怪罪于他,真的大的山寨,这么多的人,董岸不可能每一个都能驯化规束。

但是他越是这般不计较,不追究,董岸心里越是愧疚,非要和青妩亲自道歉请罪不可。

景立同意了,之后眼睁睁地看着董岸砰砰砰地给青妩磕了三个响头认错,额头都带上了红肿。

他没有拦,等他磕完头,便一笔勾销。

中午用膳的时候,还特意叫了董岸和他们一起。

知道景立用了晚膳就要离开之后,董岸并没有惊讶,好像早就预料到一般,沉着地问:“王爷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景立说:“先归队,到望川看一看。”

同州下辖十二个县,其中,望川、普安最靠南,这次的涝灾也是最严重,两县几乎全军覆没。

而望川又是同州的首府,同州知府大衙就在望川,因此景立他们从京城出来,最后就是要停在望川的。

这个答案也在董岸的预料之中,董岸点了点头,说:“王爷注意安全,此行定要小心为上。”

景立没说话。

董岸以为他没有把自己说的话听进去,带了几分担忧,解释道:“昨晚会有不速之客想对王妃娘娘不利,那么王爷您这一行的身份多半也已经暴露,他们应当已经知道王爷没有在队伍之中了。所以,王爷您一定要小心,提防有人想要彻底斩草除根,在您归队的途中埋伏。”

景立笑了一下,说:“多谢,我倒真的差点忘了。”

董岸说:“王爷定是比我想的很深远,不管下官多嘴就好。”

景立却说:“咱们这几日也算是同甘共苦,怎么我要告辞,你却和我摆上官架子了。”

这话说的随和,董岸忍不住笑道:“我的错我的错。”

说完他端起桌上的茶水,当酒水似的一口闷了,只做赔罪。

景立道:“我到漳州时,用的身份是新任的普安县令,打草惊蛇,引君入瓮也算是有一点起色。只盼昨天的人不是漳州派来的,否则,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闻言,董岸也沉默下来。

的确有这个可能。

最后,他也只说了一句,“王爷如今四面楚歌,最重要的还是要保全自己的安全。”

这话恳切,景立点头,说:“放心,我允诺大伙儿的,一定办到。”

董岸眸光灼灼,景立伸出手去,和他对掌,两人双手交握,不知到底是达成了什么共识。

-

午膳之后,景立一行收拾行囊出发。

离开的行李比来的时候少了很多,因为大部分的衣物和钱财都留在了山寨里,留给了董岸。以便于他们下山去买药材,给现在还没有完全救治好的村民们治伤。

轻装简从,其实他们可以骑马,但是考虑到青妩的身体,前两天的时候,还是做的马车,等到青妩的身子彻底好了,他们三人才改骑马,一路往望川去。

他们离开山寨的日子,比原来的计划早了两天,因此,本来是要进了望川才能会和的,这会可以在城门外,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队伍里。

这一路走了一个月,当初被剩下的一千精兵也已经完全没了精神气,晚上在原地驻扎的时候,甚至连巡逻都懒得巡。

这也正好方便了景立他们,他早早给宣禹传了信,宣禹迎着月色来接他们。

而等青妩和景立进了马车,换了衣服,恢复了王爷和王妃的身份之后,青妩才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一路都在担心的:在路上会遇到劫匪的事,并没有发生。

回程竟然如此安全且顺利。

她拉着景立的袖子和他说,却发现景立半点都没有惊讶的样子,好像早就在预料之中。

景立也没有多解释,只是安抚她,最近应当不会再发生什么意外,她只管塌下心来,等着进城就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