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5节(1 / 2)

加入书签

不过稍微查了查鹅颈藤壶目前还不能人工养殖,这个项目就还挺有经济意义的,朱教授签了单子。

材料学院发了经费给养殖业,加上顾棠一直很优秀,从来都是年级第一,到现在都没陨落,这事儿在学校教授里头稍微流传了一下。

给她带藤壶的研究生也听说了,还来专门来实验室看了看。

“你是真的强!”这人脸上的表情有点梦幻。

“就算是普通的藤壶也很难养活的。一般藤壶被撬下来就没法再附着了,它们一旦固定就是一辈子,实验室养殖也是靠着某些藤壶自带的受精卵孵化的。”

“你好好养!”这人很快就兴奋了,“我能不能实现鹅颈藤壶自由就靠你了!”

顾棠也挺有干劲儿的。

国内的鹅颈藤壶没有很大的,基本上长到3~5厘米就被撬下来吃了,这个体积,贵一点也就是一斤500块。

但是一旦长到15厘米这个长度,那就是一口500块。

实验室温度合适,条件恒定,到了11月,鹅颈藤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钙质板,顾棠觉得她已经成功一半了。

到了十二月,朱教授的实验室来了几个来考察项目的。

还是来考察鹅颈藤壶人工养殖项目的。这让朱教授左右为难。

陪着吧……他完全不懂,不陪着吧,好歹是他实验室名下第一个有转让孵化可能的项目,虽然跟他的专业八竿子都打不着,而且他还是不懂。

朱教授左右为难了一下,还是跟着了,就当科普呗。学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

来的人一共三位,一位皮肤黝黑,长得高高壮壮的男子,看起来五十岁左右。

剩下两位年纪都不大,三十上下,不过都还挺黑的。

为首的那人一进来就跟顾棠握了握手,笑道:“我听你们海洋生物的邢教授说了,材料学出了个能人,实验室养殖了鹅颈藤壶,我们一定得来看看。”

顾棠接过名片,这波人是水产集团总公司的。

学校海洋生物每年出去实践,上的都是他们的船。

两位年纪轻的人已经扒在海水缸边上看了,一个比一个兴奋。

年纪大的这位肯定是领导,还在跟顾棠寒暄。

“都在首都,你们学校的海洋生物专业每次出去实习,都是搭我们的捕捞船,大家合作得非常好。”

顾棠客客气气道:“要是有机会,我也想上捕捞船上看看。”

“有机会有机会,一定有机会的,我们有三百多艘捕捞船,能去远海能出国,每月都有船下海,你随时都能来。”

朱教授基本不用怎么说话,全程微笑就行。

顾棠带着人去了她的海水缸,趴在缸前兴奋观察的两个人道:“是鹅颈藤壶,最多两月龄,是活的!”

声音都有点尖。

年长的领导眼睛亮了起来,道:“我们水产集团总公司是隶属农业部,旗下包括养殖捕捞跟销售三个主要业务,事业遍布全球,你这个项目我们是很感兴趣,我们也是最好的转让对象。”

顾棠倒不是很着急,这个阶段就转让价格不会很高,她道:“先不着急,能它们能繁殖了再说,虽然现在能存活,但是还没有繁殖,一切都不好说,而且连一个生命周期都没有过完,不是很保险。如果不能繁殖,这个技术也没什么意思,还得每年繁殖季拿着附着板去海边捕捞。”

“当然如果要转让,我肯定首先考虑你们。国企大品牌,放心省事。”顾棠又补充了一句。

话是这么说,但是总公司的人也挺着急的。

这技术是独一份。

而且鹅颈藤壶,尤其是欧洲大陆,对这东西特别痴迷,尤其是高品质的鹅颈藤壶,能卖到1万块一斤。

当然价格只是一方面,主要是提高品牌竞争力,对他们打开西方市场也非常有帮助。

不过顾棠说得也很有道理,总公司的人来之前也是都商量过的,当下其中一位技术员就道:“我可以留在实验室吗?我们可以进行先期考察,为最后的转让做准备。”

顾棠倒是没问题,她看了看朱教授,朱教授点了点头,“可以,我给你办个进修名额,方便出入。”

朱教授说完就觉得违和,还自嘲般笑了一声,道:“谁能想到第一个来我实验室进修的是海洋生物专业的呢?”

年长的领导也笑了起来,他还记得邢教授跟他聊起这事儿时候说的话,“据说是想研究防藤壶的船底涂料,哪知道先把藤壶养成了。”

“你要是后续研究出来了防藤壶涂料,也一定要先考虑我们啊。”

两边定下了初步的协议,第二天,这位年轻一点的,叫做艾子华的研究员就来实验室报道了,基本上是隔天来一次,负责记录鹅颈藤壶缸的各项数据。

他还跟顾棠说:“一般来说,藤壶科的生物成体寿命都在2~6年,如果条件合适,基本上3个月就可以繁殖,如果从附着开始算,一个月就能繁殖。”

他推了推眼镜,“从幼虫到可以开始附着的腺介幼体,一般也就是2~3周的时间。不过这是人工养殖,腺介幼体不需要像在海里一样四处游荡到附着物。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之后就会有新的鹅颈藤壶出现。”

“过年就能有结果。”顾棠一边说,一边给海水里里加了一管子丰年虾幼虫,道:“到时候咱们撬几只尝尝味道,跟野生的相比怎样,这个主要还是要看味道的吧?”

艾子华看了看附着板上孤零零的9只鹅颈藤壶,他也是吃过的,一想起那个味道就流口水,所以他的反驳特别虚弱无力。

“还是别了吧……就9只,等第二波繁殖出来再吃?”

虽然是合作,不过顾棠从来不当着他的面配溶液,拿出来的都是一大包盐然后往水里倒,艾子华也不太在意,他只管负责记录数据。

到了12月底,因为温度适宜,不管是浮游生物还是藻类都还挺丰富的,9只鹅颈藤壶长到了5厘米。

顾棠早上一来,看着艾子华的数据就道:“500块一斤了。”

艾子华没搭腔,而是死死盯着附着板,“你看看,是不是——”

他话没说完就拿了放大镜出来,“又有腺介幼体附着了!你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