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5节(1 / 2)

加入书签

顾棠一脸惊讶,道:“我跟施博吵架?”

“不是吵架,是argue——争论。”齐总道。

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说什么“不是吵架,不信你去问刘总”这种话的。

老板既然问你了,就是想从你嘴里知道事情的经过,而不是“我没有,不是我,别瞎说”。

顾棠稍微表现出了一点惊讶,还有一点气愤,道:“上周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午两点的例会,施博第一个做汇报,讲了三个阳性对照的数据——”

她把本子摊开,还借力稍微往前推了一点,能让齐总也看见她的记录。

原主的记录就很详细,换了顾棠之后整个成工作日志了。

“整个过程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一个药物的曲线,在高平台会有下降。”

“当时施博的回答是不好说,需要重复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之后詹博开始问问题,先问了是不是毒性,之后又觉得是没有溶解,接着质疑是不是人为原因。”

“两位博士就量效曲线表现出来的bell_shape究竟是什么意思展开了激烈的——”顾棠顿了一下,采用了齐总刚才的用词,“argue”充分显示她生气了。

“我在3点15左右出了会议室,上楼加样,这个都是有记录可查的,下午4点多的时候,乐威上楼,说两位博士还在争论。”

顾棠把本子往前推了推,道:“那天的实验,在第二天早上十点检测,实验的作用时间是18个小时,由此可以推论,我是在4点加完样的,再加上做实验的半个小时,3点15分之后两位博士究竟为什么argue,又argue了什么,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齐总拿过了她的记录本,顾棠字写得挺好,记录言简意赅,齐总下意识就往前翻了几页。

先是挑克隆时候的记录。

【a6:细胞形态变化,细长型,抗消化。】

【b9:生长缓慢。】

【e11:培养基颜色变酸,代谢旺盛?】

这明显就是转进去目的基因了,齐总当时就问,“这几个孔的克隆检测了没有?”

第349章 她能让我少奋斗20年

顾棠稍微探头看了一眼,道:“测了。您往后翻两页。a6消化之后很快凋亡了,显微镜下头基本是细胞碎片——我用的无酶的解离液。”

“b9跟e11第一次单点检测响应都在10倍以上。b9长得比较慢,还在等扩增,e11第二次做没有做出曲线来,它只有一个开关效应,没有剂量曲线,所以没有再扩增了。”

齐总稍微有点感慨,他这公司开了两年出头,构建质粒转染这块,还有一部分工作是提前在他学校,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

然后就是漫长的转染扩增筛选,不算前头公司刚开始那段比较混乱,员工培训的时间——

“单克隆是不好挑,尤其是表达抗体的。”齐总叹息道:“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表达稳定不退化,产量上中试,满足动物实验需求的,一共就挑出来4株。”

顾棠道:“药物研发就这样,我记得我刚来的那年,公司大会的时候,您也讲了,药物研发动辄十年,整个过程能烧掉数十亿美金。抗体药比化学药的研发还节省时间了呢。”

“没错。”齐总一边说,一边又开始翻她的记录,前头几页又有个齐总比较感兴趣的东西。

边缘效应。

也就是在96孔板里培养细胞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一圈孔里的培养基蒸发速度比其他的要快。

基本上16~18小时的培养之后,四个角里的液体能蒸发掉15,周围一圈其余的孔能蒸发10。

这对挑克隆影响不大,挑克隆的时候,96孔板基本是加到200μl培养基的,培养基蒸不蒸发就那么回事儿。

但是一旦到了检测阶段,蒸发掉10的液体,也就是说药物的浓度变相升高了,会导致结果误差,对最后的数据分析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事儿做过96孔板筛选的人都能观察到,但是正儿八经记录分析的人就没几个了。

尤其是他们还是个新公司,管细胞组的詹明江完全没有做筛选的经验。

齐总饶有兴致看着她下头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她一共写了两条。

第一就是周围一圈加缓冲液不养细胞,但是这个就会造成浪费,提高成本。

第二就是做阴性对照或者阳性对照最高的点。

阴性对照就是什么都不加,单纯养细胞,培养基蒸发一点无伤大雅。

阳性对照的最高点数据本来就是溢出的,等于说已经到了反应的极限,再浓也就这样了。

“你记录做得很好,希望能继续保持——”齐总一顿,又问:“可以复印两页让同事们看看吗?”

不仅如此,他还想带回去让他的研究生看看。

顾棠点头,这个没什么好推辞的。就算被詹明江看见,他也学不会。

这就跟学习一样,初中高中一个班60多个人,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有人能考状元,有人就擦线上民办。

尤其像詹明江这种人,看了也跟没看一样。没有那个意识,详细记录对他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本子跟纸。

顾棠道:“那我抽空复印?复印几份?”

“两份。”齐总道。

到了现在,连齐总都觉得开场直接问她吵架的事儿有点过了。

但老板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顾棠也没有问题,那有问题的就只有詹明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