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节(1 / 2)

加入书签

城民们心生慨叹,沉浸于君侯尊贵之中,尚未意识到在中都城内,人王治下,以一国之君比作北斗是何等大逆不道。

郅玄过处,众人陷入震撼,久久不能回神。

赵颢经过的长街,城民则噤若寒蝉,别说动一动,连大声呼吸都不敢。

在众人眼中,这位新任南幽国君容貌过人,美得近乎妖异。通身气质冰冷,煞气弥漫,常使人忽略艳色,只余刀锋般的森冷。凡其目光所及,仿佛有利刃悬在颈上,令人脊背生寒。

不愧是让狄戎闻风丧胆的杀神!

不愧是一战下南幽,令南幽氏族畏惧如虎的煞星!

有郅玄和赵颢做对比,东梁侯被衬托得分外和气。

这并非说梁霸有多么平易近人。只是同郅玄和赵颢相比,他一无传说加身,二无煞气笼罩,长着一张相当具有迷惑性的脸,在中都人眼中简直就是和善的代名词。

不过和善归和善,中都人提起东梁侯,不免想到之前的那场国战,纷纷摇头叹息:比起西原侯,东梁侯武功太弱。

殊不知,被郅玄揍得没脾气的东梁国军队,正漫山遍野追剿东夷,获取大片土地,抓获以万计的奴隶。

这样的战斗力压根和弱不沾边。

遇到西原国军队,才会落下弱军的名声。对手换成王族私兵,在中都城杀个几进几出不在话下,完全不是问题。

万众瞩目中,四部战车穿过长街,距大纛越来越近。

太子淮站在车上,第一眼望见迎面而来的郅玄,想起两人初见,记忆闪过脑海,顿生恍如隔世之感。

第二百二十八章

人王入陵寝之前,王宫不设宴,氏族停止一切宴饮,违者重罚。故而诸侯接凤宴一律裁去,迎接仪式省去一环。

郅玄等人入城之后,由太子淮亲自引往王宫,随行众人另行安置。

氏族坊在大火中毁于一旦,原本安置诸侯的地点无法入住,只能将国君们请入王宫,在空余的殿阁暂时安顿。

王宫规模有限,加上规矩限制,诸侯可以借住,随行卿大夫则不可。实在无法,只能在氏族坊的废墟中清理出一块土地,由各国队伍暂时驻扎。

先一步抵达的诸侯国队伍已经安顿下来,交好的聚在一起,彼此相邻也是互相借势。有矛盾的远远避开,以免在葬礼中途忍不住脾气,横生枝节,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宗人绞尽脑汁,尽己所能,忙得脚打后脑勺,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仍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营地位置的安排偶有疏漏,马上会被找上门。

一国两国且罢,五六个诸侯国同时上门,口水都能把宗人淹死。

众人争执不休,宗人耳畔嗡嗡作响,顿觉头晕脑胀,滋味别提多难受。到头来还得赔笑脸,将无奈和憋屈压在心底。

如果处置不当,任凭事态恶化,由争执发展为刀兵相向,作为直接责任人,宗人的下场绝不会好,八成会脑袋搬家。

重重压力下,宗人神经紧绷,仿佛拉到极致的弦,随时随地可能断裂。若不然,遇到四大诸侯齐聚,在入城安排上为难,也不至于想撞晕过去一了百了。

入城问题解决,紧接着就是人员安顿。

郅玄四人受邀入宫,麾下需尽快扎营。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让宗人头皮发麻,应接不暇。

首先是营盘位置。

四大诸侯所部数量庞大,四国甲士卒伍加起来超过万人,还有卿大夫及其家臣护卫,要容纳这四支队伍,营地规模绝不能小。

宗人再三考虑,打算参考王宫旨意,将四国队伍分散四角,尽可能圈出更大面积,以免引起郅玄四人不满。

可问题又来了。

四座营地足够大,其余诸侯的营盘被迫压缩。这些人清楚缘由,不敢找郅玄四人说理,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索性联袂找上宗人,又给后者一顿狂喷。

宗人欲哭无泪。

看着扬长而去的战车,很想撂挑子不干,爱谁谁干,老子不管了!

怎奈家族以此为立身根本,代代从事相同置业。他撒手不管,儿子侄子就要顶上,到头来还是一家受气。

憋屈啊!

宗人一边抹着眼泪,还要一边解决问题。

地盘面积有限,再大也不能圈出氏族坊,否则会引发城民不满。宗人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办法,短短时间内,头发一把接一把掉,愁容刻在脸上,走路一摇三晃,重压之下疲惫不堪,随时可能倒下。

正为难时,突遇柳暗花明,天降喜讯。

西原侯婉拒宫内邀请,没有入住王宫,准备随军队驻扎。

继他之后,赵颢、北安侯和东梁侯也做出相同决定,前后脚离开王宫,前往扎营地点。

早在入城之前,郅玄和赵颢商定,在中都城期间同进同退。

北安侯自然要和儿子同一立场,不能给儿子拆台。

东梁侯审时度势,决定跟上郅玄步伐。

没有提前通气,梁霸猜不透郅玄目的,唯一知道的是三大诸侯联合,百分百不可能吃亏。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立即跟上,保持步调一致。

四大诸侯来去如风,走得异常潇洒。留在宫内的诸侯傻眼,尚未入宫的诸侯愕然。

一边是王宫旨意,一边是实力最强的四人,他们该如何选择?

是奉旨行动还是以强者为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