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3节(1 / 2)

加入书签

来者是范氏子,此前加入新军,在首战斩首三级,立下功劳。此次郅玄派人入城,他主动请缨。面对东梁侯和满朝文武,丝毫不见紧张,入殿拱手行礼,动作行云流水,尽显氏族公子风雅英姿。

“我君亲笔,请君上过目。”

竹简送上,东梁侯亲自展开。

上面寥寥数语,却如石破天惊。

郅玄明言将于明日攻城,连动手的时辰都写得一清二楚。

“攻四门,三日必下。”

算一算时间,正是三月期限的最后一天。

郅玄言辞狂妄,如此张扬傲慢,明摆着挑衅。哪怕早有准备,东梁侯也禁不住怒火上涌,后槽牙磨得咯吱做响。

“好,转告西原侯,寡人等他来!”东梁侯攥紧竹简,一字一句出口,接下对方挑战。

使臣拱手,面对东梁侯的怒火,依旧面不改色,从容转身离开。

目送他的背影,氏族们心情复杂,对战况生出几分担忧。

羲河同禾氏家主对视一眼,又若无其事移开目光,表面和众人同仇敌忾,心中却另有决断,早有不同思量。

第一百七十章

郅玄信守承诺,数万大军在城外扎营,等待明日发起进攻。

入夜,东都城内外皆灯火通明。

城内忙于布置防守,大量石块木头被送到城下,堆积在城门后。缝隙间填充沙土麻袋,确保不会被轻易撞开。

一批批滚木运上城头。遇到数量不足,大批民居被拆毁,国人庶人都不能免,个别氏族都献出家中房梁。

城头备下大量水缸,奴隶在鞭子的催促下往来奔走,将水缸陆续注满,并在缸下堆积柴薪。明日大军攻城,滚木和沸水都将是守城的利器。

女墙后立起一座座箭楼,方便长弓手抛射。

箭楼是临时搭建,不可能精益求精,明显粗制滥造。出现在城头,目标太过明显,藏身其中的弓兵必会九死一生。怎奈时间紧迫,没有更好的选择。

东梁侯下令死战,氏族们达成一致,此战绝不能退,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守住三天。三天过后,打破郅玄的狂妄,双方才有谈和休战的可能。

在那之前,东都城必须守住。即使是用人命去堆,也要牢牢守住城门,绝不能让西原国军队破门而入。

为达成作战目的,绝大多数氏族都没有藏私。和封地断绝联系,就拿出城内的精锐力量整编入守军,誓要和城外的军队决一雌雄。

两月来的败退让东梁人窝火。

他们不该这么弱,不该一场胜利都没有,全程被西原国军队压着打。

开战最初,五城好歹有所的防御。随着战事发展,西原国军队深入境内,大小氏族再没组织起像样的防守,别说反攻,遇到冲锋拦都拦不住。

在东梁侯下达死守的命令之前,氏族们对战与不战模棱两可,举棋不定。城内国人庶人也是心头摇摆,担忧未收割的田地,比起交战,更希望两国能够谈和。

梁氏和原氏是姻亲,东梁侯是西原侯的亲舅舅,看在血缘的份上,事情总能谈一谈吧?

结果让众人大失所望。

郅玄根本不讲情面,东梁侯的所作所为让他无法容情。即使他有心,西原国氏族也不会答应。

以粟虎为首的卿大夫恨透了东梁侯,他们和梁氏没有亲只有恨。群情激愤之下,郅玄身为国君也不能肆意妄为,更不能徇私任性。

东梁侯的所作所为广为人知,即使是得到好处的东梁人也不能眛着良心说他没有做错。

事到如今,战斗无可避免。

在氏族的大力宣扬下,城内均知“战可生,不战必死”。在对生的渴望下,颓废一扫而空,众人萌生出战意,决心让西原国见识到东梁人真正的战斗力。

战斗是为让对方看出东梁国的底气和实力,必须竭尽全力,打出声威和气势。

一夜之间,东都城内万众一心,为守城通宵达旦,无一人抱怨。

羲河和禾氏的行动愈发隐秘,在动手之前,他们必须小心隐藏,不能被任何人察觉端倪,否则地话,功亏一篑不说,全家上下都难保命。

东城内迅速调动力量,为建造防御工事,城内众人不辞辛苦,每一片城头都是人头攒动,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城外同样热闹,成排的帐篷立起,营盘以惊人的速度成型。

厨们挖掘地炉,架起大锅,锅内肉汤翻滚,煮熟的羊肉和牛肉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炭火上是烤炙的牛腿和羊腿。油脂顺着焦香的表皮流淌,落入火中,爆响的同时,香味随之爆开,引得人馋涎欲滴。

蒸饭的锅冒出热气,粟饭盛出来,甲士卒伍都是满满一大碗,铺上厚实的肉片,搭配浓郁的肉汤,吃完还可以再盛,全军上下都吃得十分满足,肚子滚圆。

奴隶最后领饭,也能得到饱食。

因郅玄下令就食当地,大军收获大量新粟,带来的粮秣损耗不多,有的运粮车连绳子都没解开过,始终保持原样。

有充足的粮食,奴隶不用喝粥,一天能得一顿干饭,偶尔还能分到飘着油脂的热汤。这样的伙食,寻常小国的卒伍都未必能够享受。

吃饱喝足,积攒浑身力气,全军上下都陷入一种兴奋状态。

甲士卒伍渴望战斗,期盼战场立功,都期望时间能过得快一些,恨不能闭眼睁眼就到明日。

奴隶也在跃跃欲试。

连续几场攻城战中,有一批奴隶表现出色,得到郅玄赏赐的炖肉。这是天大的荣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