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节(1 / 2)

加入书签

前面的队伍突然闹哄了起来,林建国凑上去一看,原来是有个大队的粮食不过关。

“你这苞米粒还没有晒干呢!容易缺了斤两,而且放进去也得发霉,我们可收不了!拿回去再晒晒,过几天再来补交!”

“哎呦,我们大老远把粮食搬过来,早早地来这里等着,现在还得搬回去?同志,要不你行行好……”

两方人又扳扯了好一会儿,粮站的同志还是没能同意,那个大队的人又唉声叹气地收拾东西,把掀开的箩篼又盖上,看来是想冒着快点儿打道回府了。

林建国看了这一出,原先还平缓的心不免又往上提了提,要是自己的公粮也不合格……

林建国赶紧甩了甩脑袋,把这念头打消了,自己大队要交上去的粮食可都是来回晒了好多天的,还专门挑了最饱满的一批粮食来,怎么也不会被打回去。

前面的队伍渐渐变短,终于,轮到大包山大队了,林建国和几个兄弟一起把粮食挪过去等待检验,心脏又开始提起来。

粮站的同志按例走了一遍流程,眼睛一亮:“诶,老乡这粮食不错,花了心思的吧?来,收了收了,老乡,这批粮食称好,倒在那一头就好!”

又忙活了一会儿,公粮终于顺利交上去了,林建国一行人都松了一口气,浑身都轻松起来。

“来,眼看着就到吃饭的时候了,我给弟兄们买几个馒头包子,吃完了你们想回去就能回去了!或者和我一道在镇上转转?”

众人欢呼一声,知道今天的午饭也有着落了,不过却没有一个人要留下,他们都急着把自己家的箩篼和扁担带回去哩,而且镇上的吃食贵,太晚回家还得走夜路,总归是不能安心。

林建国给几人买了馒头,又点了一碟花生米给他们分了,自己随手揣了两个馒头,拜托了最亲近的一个兄弟把这些家伙什带回去,自己则出了饭店的大门。

“你们说大队长上哪去呢?”几人嘴里塞着馒头,还忙着八卦一番。

第二十二章 制衣厂+大队分粮

“总不是什么坏事儿, 你也知道队长的性子,老实本分,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别管他, 咱们把花生分了吧, 我带回去给我家那兔崽子吃。”

几人又开始哄抢桌子上那一盘花生米, 把队长那事儿抛在了脑后, 管那么多干啥呢,能吃进肚子里的才实在。

另一边, 林建国出了饭店门,一边往嘴里塞着,一边却在镇子上逛了起来, 家里多了两个孩子,虽说闺女时常补给一些东西,但林建国心里还是虚得慌,想要找些事儿做。

他一个农村户口的,想在这镇上找到一个工作可不容易,即便是一个零工,多半也轮不到他。

镇子不大, 最大的经济支柱只不过是一家制衣厂,制衣厂用的布料还有大半是从下面几个乡镇收的土布,石拱桥大队纺出来的布料多数也是进了这里。

但他一个男的, 还有个大队长的职务, 也就只能打打零工, 帮忙搬搬东西吧?

林建国在外面徘徊了一阵,终究只能放弃,正当他想走的时候, 里面却出来一个人。

“这位同志,你正这儿走过来走过去是想干嘛呢?找人吗?我可以帮你叫一声儿。”

林建国羞窘地转过头来:“不……不是,我是底下大队的一个大队长,想来找点儿活干,顺便看看咱大队还有没有其他路子,能不能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小组。”

“哦……这样……”那人点了点头,居然开口道:“那你不如进来坐坐,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想法?”

“诶……这怎么好意思,怕是要打扰你们工作呢……”

“哎呀,都说工农一家亲,再说了,我们工厂也没什么工业机密,不过是最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手法,大姑娘小媳妇儿们都会的东西,来来来,老乡,要不进来参观参观?”

林建国抠了抠后脑勺,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诱惑,跟着那位同志进了门,不管怎么样,总归能长长见识。

厂子原来很小,不过是几张桌子,里面大概就只有十多个女工,正忙忙碌碌地摆弄着手上的活儿。

几乎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台小巧的机器,脚下还有踏板,“哒哒哒……”的响声一过,那手上的布料就缝得结结实实。

“这……这就是缝纫机吗?真是利索方便,用了它缝一套衣服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吧?”

“嘿……那是,这可是咱们要组建制衣厂的时候,省上批下来的一批机器,自个儿去上海机械厂挑的呢!看看,用了这么久了,还是这么利索。”

林建国围着它转了几圈,点了点头,这可真是个好东西,要是有了它,爱华还不知道要开心成什么样呢!

“大兄弟,这机器这么好,买来得多少钱啊?”

“诶,这可是飞人牌的缝纫机!没个200块可拿不下来,更何况,那缝纫机票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咱们镇几年也才能开一个呢!”

这话可把林建国的所有心思都打消了,别说那缝纫机票,光是那200多块钱,在他听来便像是天方夜谭一般,真的有人能存得了这么多钱吗?

“对了,同志,不知道你们这里的布料够不够?还收不收外来的一些手艺活儿?俺们大队里有好几个女同志,她们的手艺都是出了名的好!”

那老同志却是沉吟了一番:“同志,老实说,咱们厂看着小,但这个年景下人们愿意花钱买新衣服的也不多,厂里的产出足够供应镇上的供销社用了。”

林建国失望地垂下脑袋,确实,现在这个年景,肚子都尚且填不饱的年代,谁会大手大脚买这么多衣服穿呢?

“不过,我们厂里一般也就做些衣服裤子什么都大件儿,要是一些小物件,你也可以尽管做,供销社还是会收的。”

林建国点了点头,意志坚定起来:“是,谢谢同志,咱们大队上的女同志手艺都不差,人也勤快,怎么也不会饿死,实在不行,种田也能过下去!”

对于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村子里的土地便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一生中最后的仰仗。

老同志拍了拍林建国的肩:“同志你能想清楚就好,现在咱们国家最基础的还是农业,农业搞好了,我们这些其他行业才有饭吃哩!换句话说,你们也算是咱们的衣食父母。”

林建国羞窘地一笑:“哪里……我们这些……哪里比得上你们吃商品粮,旱涝保收的,咱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到头也只不过一点儿粮食和几张毛票……”

“好了好了,不谈这些,来,小兄弟,我再带你去厂里四处逛逛?”

林建国跟着老同志又逛了一圈,再次见识到了缝纫机的厉害,果然,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是靠人力一针一线地缝,一件衣服还不知道得花多久呢!

“诶,对了,同志你是哪个大队的?说不定咱们厂子还买了你们的麻布呢!”

林建国高兴地答道:“我们大队倒是没有,但隔壁的石拱桥大队应该提供了不少麻布,他们有个手工业小组,专门纺布制衣。”

老同志点了点头:“是,石拱桥大队我是有印象的,他们纺出来的布不错,但是……终究是人力,一年其实也纺不了多少布出来。”

林建国眼前一亮:“咱们的原料是不缺的,咱们两个大队的山上都种了不少麻,要是咱们也有机器,源源不断的布纺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