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节(1 / 2)

加入书签

刘嘉扬起唇角:“没想到,您也会看小说。”

“哦,亲爱的EMMA小姐,您不能和佩妮一样,无情地剥夺我那可怜的一点人生乐趣。”罗斯柴尔德先生露出无奈的表情。

此前他的模样跟佩妮看起来十分相似,不愧是亲兄妹。

还有几个小时就要离开维也纳了,刘嘉想起之前学生们提过的那个古怪画展。

刘嘉自认是个俗人,不怎么能欣赏画,特别是抽象画、野兽画之类的,就连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她都欣赏不了。

有很多人劝她多看看画,理由是:“你看这幅画不喜欢,说不定就喜欢另一幅了呢?”

“你不喜欢这个风格,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个风格的代表名作,我来给你找一个看看……”

于是刘嘉被朋友按头见识了不少名画,一边看,一边有人告诉她,这画好在哪里。

——最后,她还是没领悟到那些画的精妙之处,只能承认自己是个俗人,品不了梅花雪泡的茶,只想喝82年的可乐。

所以,那个什么古怪的画展,说不定就是沧海遗珠呢。

罗斯柴尔德先生看画,那自然不是只是为了欣赏,他带了两个艺术评论家,几位艺术品市场投资专家一同前往。

画廊里几乎没有人,只有门口侧面,有一位中年女士在那里低着头不知道在整理什么东西。

墙上挂着很多画,刘嘉一眼就认出了《星月夜》,那是她最喜欢的梵高画作。

在《星月夜》旁,还有曾出现在柯南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里的向日葵们。

注意,是们!

不是一幅,而是一堆。

刘嘉睁大眼睛,第一个想法:这不会是个卖假画的吧?

在她的记忆里,梵高在20年代的时候,应该已经出名了,他的画应该受到追捧和疯抢,怎么会在这么一个冷冷清清的画廊里,一个人都没有?

那位中年女士看见有这么多人过来,忙上前迎接。

“这些画,是谁画的?”刘嘉问道。

“是文森特·梵高。”

刘嘉又故意问:“他很有名吗?”

一位艺术评论家说:“他在画画上是不是有名,我们仍未得知,但是,他的书信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他改行写小说,也许可以打动人。”

听起来,梵高现在还没出名?

那位女士刚才站着的地方,确实放着厚厚一撂书,上面写着《文森特·梵高书信集》,她的表情十分窘迫,努力向他们解释:“他的画,确实风格独特,您看这星月夜,看起来就像抬头望着天空,沉醉在银河之中。”

“这么扭曲的线条,无法沉醉,它像个漩涡,像要把人吸进去,太可怕了。还有这些向日葵,我的上帝……”

评论家们疯狂吐槽着梵高的画,并拿他的书信集来取笑。

刘嘉从信息碎片里得知,现在梵高的弟媳妇乔安娜已经为梵高出了书,向人们展示他对绘画的热忱与痴迷,每幅画背后的故事。

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但仍未让主流美术鉴赏者接受。

刘嘉记得,梵高火起来,首先是美国人先开始的,看来,现在这本书,还没有卖到美国去。

评论家看出刘嘉似乎对这些画有兴趣,而她又是与罗斯柴尔德先生一起来的,虽然不知道两人是什么关系,不过应该是不能轻易得罪的人。

他们不能直接说刘嘉的眼光有问题,他们在画廊里找到了一些接近主流审美的画作,对刘嘉和罗斯柴尔德说:“这里还是有些好东西的,这些画可以卖个好价钱。”

罗斯柴尔德先生自己对艺术价值的鉴赏能力大概跟刘嘉差不多,对艺术价格的鉴赏能力来自于这些资深艺术品投资人的意见。

那些主流风格的画也确实是画廊里价格最高的。

而名传美术史的星月夜和向日葵,出乎意料的便宜。

刘嘉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像当初程老板进她的店那样,指了指那几幅主流风格的画,对她说:“除了这几幅,我全都要了。”

那位中年女士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刚才那些评论家和投资人的话,她都听到了,这些话这几天她听了很多,从一开始的不甘,到现在的麻木,已经不做任何期待。

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东方人,竟然出手买下了二十多幅。

她反复确认,不是自己听错了,直到看见刘嘉递来的支票,才确定刘嘉想要的确实就是那几幅。

钱都付了,评论家们碍于面子,不能继续吐槽,只能找些话来说刘嘉眼光独到,与众不同,审美总是在变,说不定有一天就变成这样了。

刘嘉笑着回答:“嗯,应该挺快的。”

看评论家们的脸色,他们心里大概在想:给你一个安慰,你还当真了?

临走的时候,刘嘉得知,这位在画廊里的女士,就是梵高的弟媳,乔安娜本人。

刘嘉鼓励她,这些画的艺术价值还没有被人看见,也许陈旧老迈的欧洲已经无法接受这种灿烂明媚的色彩,可以去大洋彼岸试试。

“美国?”显然乔安娜还没有想到这条路,她的计划是先让欧洲几个老牌艺术之都接受,有他们的夸赞,没什么品味的新贵们更容易跟风跑。

刘嘉拿美国的各种现状,来倒推梵高的画在美国一定能受到欢迎的理由,听起来好像十分有道理。

只要有那么一个逻辑学家在场,肯定能把她驳倒。

不过,恰好没有,所以,乔安娜相信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