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节(1 / 2)

加入书签

像王益平这样,比聂正崖自己差了十万八千里,他不应该有任何不紧张才是,然而看到那份情书,他还是忍不住吃起了醋。

真的比起来,姓王的虽然能力不行,可在旁人眼里,此人家世好,又有一张时下受欢迎的脸,还注重打扮,给他天天晃来晃去的,哪怕苏净禾多看他一两眼,一想到那个场面,聂正崖心里就像吃了苍蝇似的。

不管是特地给对方难堪,还是直接向苏净禾表态,都太过小家子气,他索性就当着心上人的面,好好指导了一下王益平的工作。

现在人也撵走了,看那样子还是要脸的,以后应该会老老实实偃旗息鼓,聂正崖才终于松了口气。

苏净禾倒是不觉得跟二哥的组员吃饭有什么为难的,可听他这样一说,却渐渐明悟过来:“这个饭是个什么请法?”

她这回是以什么身份去?妹妹还是男女朋友?

上回虽然聂正崖没有直说,可同桌的人里显然有不少都猜出了两人的关系。

苏净禾的话说得隐晦,不过两人心意相通,聂正崖立刻就听懂了。

他低声问:“可以吗?筹备组说了,我们组里的人以后都能留下来,都会给我用,是自己人,能跟他们说我们的关系吗?”

苏净禾被他握着手,只觉得那手掌有些粗糙的茧子,热热的,让她手心都出汗了。

她脸色微红,心荡神驰,犹豫了几分钟,还是低低“嗯”了一句。

一直以来,瞻前顾后的人都只是她一个而已,聂正崖从来都坚定得很。

要是现在答应了,就意味着两人的关系会被小范围公开。

可是她一点都不想拒绝。

看到苏净禾点头,聂正崖的心都飞了起来,嘴角忍不住上翘,拉着她的手不肯放:“我会跟组里的人交代,不许他们出去胡说……”

这一招以退为进,他本来只是想让心上人放下一点心而已。

今天小范围公开,过一阵子就能大范围公开,再过上几个月,说不定就可以直接大大方方对所有人介绍,这是我对象。

然而苏净禾的反应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她耳朵尖红红的,轻声道:“就算说出去也不要紧……”

聂正崖一愣,几乎不敢置信自己听到了什么,整个人被狂喜从头到脚冲刷了一遍,连手都僵了,半晌不会动弹。

苏净禾抿嘴笑:“二哥对我说的话,我最近都在想,觉得我也是一样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条件好也罢,长得好看也罢,就算对我再好,我喜欢他也不会喜欢得超过二哥啦……”

她说完这一句,只觉得浑身都发热,只是一双眼睛亮亮的,仰头看着聂正崖:“所以就算被他们说出去也不要紧……”

第65章

最后那一顿饭还是没有来得及吃成。

德国方面一份电报拍过来, 说因为总公司的工作安排,专家队的到来会提前两天,总筹备组里几个主要负责人这个时候都还在京中开会, 得知之后, 仓促之间根本来不及回来, 只好把事情统统都委托给了聂正崖来办。

电话里的领导急得声音都哑了:“钱已经给了, 要是他们不肯好好教, 我们都分辨不出来, 也拿那些专家没办法!小聂,你一定统筹要做好接待工作,提供最好的条件,不能让他们挑我们的毛病!”

“上回贵省的清江市引进外国生产线,听说外国专家的意见很大,也不知道沟通上出了什么问题,那条生产线一直都达不到一半的最高产能, 我们这回坚决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一天之内,又是电话, 又是电报, 来来回回轮了好几次。

能拿主意的领导都不在, 又遇到这么重要的工作,筹备组上下都有些六神无主,害怕把事情搞砸了, 最后大家一起吃不了兜着走。

苏净禾从前看到过不少七八十年代引进外国新技术、生产线的例子,都是花了大代价,最后成效平平。

这个时候中国整体基础确实比较差,到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进行生产线、技术对接,对于那些外国专家来说, 可想而知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往往都是被迫而来。

他们本来心里就堵着一口气,一到工厂里,看简陋的厂房、没有高楼大厦的城市,甚至吃的东西很多都不合口味,多多少少会觉得雪上加霜。

这种心态固然不对,会导致他们在工作、教授的时候漫不经心、态度恶劣,可说大道理是一点用都没有的,相反,如果据理力争,还会让这些外国专家恼羞成怒。

这个时候,聪明的做法最好就是以柔克刚。

生产线从组装到就位,正常生产,按合同签署的来说,需要专家组在这里待八个月。

时间这么长,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好好想办法,哪里就掰转不过来了?

如果是往常领导们在,自己说话自然没人听,可现在管事的换成了聂正崖,虽然只是暂时的,却也能做主好几天。

既然能使上力,苏净禾就不愿意干等着,而是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跟聂正崖说了。

“你的意思是说先拆开配件?”聂正崖问道。

苏净禾点了点头:“最好先让我们的专家、技术工人对那些配件、零件先熟悉了解,不要出现到时候找一个东西半天找不到到的情况,还有进行确认,厂房,大小、规格符不符合新生产线的安装、运作要求……”

聂正崖听得很认真,还拿笔一一记了下来,半晌才道:“这不好是很好办,得协调各个部门、条线一起出力……”

苏净禾点了点头:“可是这能省很多力,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产线搭建起来。”

这个年代引进新生产线,很多时候新的设备、配件已经送到,可国内的工厂生怕弄坏了里面的精密零件,造成重大损失,连拆都不敢拆。

有些拆了,也是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样放着,之感围着打转转,看个热闹。

等到外国的专家——说是专家,其实往往只是技术员,来了之后,就会发现中方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沟通还经常有障碍,自然会造成许多问题。

甚至出现过,引进方早早就新建了厂房,结果没有预留号位置,有些设备运不进去,只好把墙给拆了的情况。

跟数十年后不同,现在还是卖方市场,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责任说不好谁该承担更多,外国工厂没有提前强调各种细节,是他们的疏忽,而中方作为弱势购买者,在维护自己利益方面,实在没有经验,也是造成吃亏的原因。

聂正崖并没有听过就算,他很快去往各个车间、厂房、办公室走了一趟,回来之后,特地问苏净禾道:“我把接待工作交给你,可以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