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节(1 / 2)

加入书签

杜平本已打算走进去,她心里明白,无论心里有多少愤怒,有多少疑问,她其实拿萧家没什么办法,逞点口舌之快已是极限。

可即便这样,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瞧瞧她在京城的名声就知道了,就是从她交恶于萧府开始的。

可萧家这高门大户的做派哟,照样每年给她请帖。好几年前,她根本置之不理,懒得赴宴,直到某一天,她母亲开口了。

“以前还能算是小孩子置气,往后得大方些,去看看吧。”

“你回回都不去,就会落人口舌,与你有何益处?”

“萧家该有的礼节都不缺,长此以往,没有人会再理解你,你既然觉得膈应,不如膈应回去?”

“做事勿以喜好为准,该考虑利弊。”

杜平把这些话都听进去了,深以为然。萧家那帮装腔作势的人,明明厌恶她要死还年年送请帖,切,还真以为就只有他们会恶心人?

萧伯亦这人狡猾至极,听这话,搞得好像都是她的错。

杜平停住,皮笑肉不笑:“请驸马扪心自问,真是偏见?因何而偏见?”

萧伯亦笑着摇摇头,一副宽容长辈的模样:“罢了,罢了,今日是牡丹宴,该以赏花为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杜平嗤笑一声,似笑非笑瞥一眼,然后再不回头,率先向里走去。

这世上,并非什么都可过去。

萧家欠她的,都得好好记在心里。

今日的确不必提。

他日若有能,再一件一件拉出来。

宴上,董氏一扫今日心烦,脸上端是春风满面。

近些日子,她急于给儿子找个媳妇。按理说,以儿子的年龄,李家又是天潢贵胄,早就该定亲了。若不是为了等杜平再长大几岁,这门亲事也拖不了这么久。

她原本没这么急,要让儿子断了与杜平的念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按她的意思,先不让他们见面,一年两年过去,感情总会过去的,那时再择个良妇也不迟。更何况,杜平毕竟是平阳的心头爱女,她若急匆匆给承业定亲,总觉得是拂了平阳的面子。

岂料,半月前,皇帝闲话时感叹:“承业也大了,连振轩都议亲了。”

李振轩是端王大儿子,年龄还比李承业小一岁。

太子一生都在研究他皇帝老爹的喜好,虽说哄人技术不比外甥女杜平,但听话程度绝对在众皇子中首屈一指。

回家之后,立刻吩咐董氏,速速给承业配婚。

这些都是瞒着李承业进行的,但纸包不了火,董氏觉得,儿子多少觉出点味道了,所以更想尽快办妥这事。看来看去,最中意的还属刑部尚书王利的嫡长女王落英,模样好不说,性子也是端庄大方,最主要的,家世能给东宫添一大助力。

董氏与张氏早已暗中通气,王家对这门亲事也乐意得紧。

话说董氏这人,也是灵佛寺的大香客之一,捐的银子也数的上号。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讨好平阳,另一方面,她是真相信这个。如今发现八字对上也是大吉,顿觉得这桩姻缘真是天作之合。

今日,她带着王落英一同来到萧家赴宴。

明白人一眼就看出内情,知道东宫好事将近。

萧家在院子里摆了桌椅,紫檀木雕花,桌上的用具皆是鎏金器物,汝窑美人壶上插着鲜花,暗香浮动,做派讲究。

宴上的少女们坐在一堆,正以牡丹为题,玩着行酒令。萧家在桌上摆着适合女孩子喝的果酒,味道微甜,劲儿也不大。

王落英在闺秀中才情出众,但她并不欲拔头筹,轮到她时,便笑着念个两句,也不压别人的风采。且她心细,一直注意着旁人的情绪,又妙语如珠,不动声色间便将人哄开怀,这一群人气氛格外得好。

太子妃一直在旁观看,心下不由对她更加满意。

这样的性子,才堪为承业正妻,才能帮承业好好打理内宅,督促他上进。

正其乐融融间,杜平跨进院子。

先是一个官宦家的小姑娘看见了,赶紧拍拍身边的人,片刻之间,大家都看到了站在院门的杜平。

一阵安静。

气氛带些诡异的凝滞。

无人开口说话,不少人一会儿看看杜平,一会儿又去看王落英,还有人在看太子妃。

杜平丝毫不以为意,环顾一周,视线落在太子妃身上。

端王妃心中尴尬,觉得这趟陪永安郡主赴宴有些得不偿失。她与太子妃的关系算不上好,但也能维持表面平静。可眼下看来,永安郡主和太子妃之间,连面子上也过不去了。

刚这样想着,就见杜平大步向董氏走去,停在她面前,含笑施礼:“太子妃。”

看上去竟是毫不介怀。

端王妃以前和杜平并不算熟,只知永安郡主少年聪慧,允文允武,又深得帝王宠爱,不过性子乖张跋扈,做事不循礼教,恐将来不安于后宅。

但只经过今日一天,她发现又重新认识了永安郡主。

杜平此人,能放亦能收,性子虽还带些烂漫,但心思深沉,不能以寻常少女度之。

杜平道:“这几日陪着母亲在寺中修身养性,许久不见太子妃,心中甚念,我还特地为太子与太子妃求了平安符,还望王妃收下。”

董氏和气地笑:“平儿有心了。”她知道杜平生气,却佯作不知。

杜平从随身带的绣囊肿掏出平安符,递了出去。

一个,两个,三个,一共有三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