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节(1 / 2)

加入书签

宁香跟着苏城绣师学了几个月技艺的事情,很快就在甜水大队传开了。尤其红桃她们那一帮绣娘知道,一人一张嘴巴说一下,这事就人人皆知了。

绣娘们知道宁香手艺好,当然不存在嫉妒这种事。而且她们本来就是做散活挣钱贴补家用,没有那种在刺绣上钻研更深的想法和意识。

因为钻研需要时间和精力啊,总不能不过日子了,一门心思每天就扑在刺绣上,这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能办到的。最主要是,大部分人也没这么高的天分。

不管是哪门手艺,都有门槛,也都有天赋高低和技艺高低之分。

***

除夕夜的年夜饭,宁家一大家人和往年一样,聚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在一起吃着饭,宁兰的爷爷就在饭桌上就提起了宁香这个事,只看着宁金生和胡秀莲问:“阿香跟着苏城的绣师学了几个月的刺绣,你们都晓得哇?”

自从宁香离婚的事情在村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新闻后,不再有人见面就说这个闲话,习惯下来也不再指指点点,胡秀莲便和平时一样,会和邻里妇人在一起嚼舌。

平时在一起说这家说那家,村里村外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关于宁香跟苏城绣师学刺绣的事,在宁香刚去那几天,她就知道了。

她冲着宁兰的爷爷点头,“知道的。”

宁兰的爷爷说:“这都一年多了,离婚的事也早过去了,不是都有人请媒婆向阿香说媒提亲事了?她到现在不回家,你们也不找她,就这么僵着?”

宁金生没好气接一句道:“她成天和王丽珍混在一起,找她干什么?她连离婚都敢,还敢跟王丽珍走那么近,难保不会再干出什么出格的事。你没看嘛,媒婆找她说媒提亲,都被她给撵走了,还把人弄得那么难堪,都出来说她这辈子嫁不出去了。我们把她找回来,养个嫁不出去的二婚闺女,我和她娘这脸往哪放?”

宁兰的婶娘在旁边清一下嗓子,人精一般道:“阿香跟苏城的绣师学了好几个月,那能是白学的?以后做绣活肯定更挣钱的,哪里需要你们养啊?真要你们养,她当初也不敢跟家里闹翻离婚的呀。”

宁金生和胡秀莲脸上的表情像被噎了一下,咽咽嘴里的饭没说出话。

说的也是,宁香要是需要他们养,当初那也不敢离婚。她当初就是仗着能做绣活养活自己,所以才敢那么强硬离婚的,她不靠婆家娘家也饿不死。

宁兰的婶娘又说:“脸面不能吃的呀,宁波宁洋不要花钱呀?”

这话就说得很明显了,反正离婚的事情现在已经没人闲话了,宁香二婚也是能嫁出去的,不少男人找媒婆上门说媒呢,只是她自己不想嫁而已。

把她找回家来,好处只比坏处多。

可宁金生默了一会还是说:“她不离那王丽珍远点,不能要她回来。”

既然他说得这么肯定,宁兰的婶娘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了。

其他人也没再多嘴,把话题扯开,说点开心的事情,一家人热热闹闹过除夕。

晚上守完夜回家,洗漱完到床上睡觉,胡秀莲心里还在想着宁香的事情,拉过被子跟宁金生说:“真不找她回来呀?四人邦都倒台了,王丽珍怕什么呀?”

宁金生说:“四人邦是倒台了,但阶级斗争没有停。”

胡秀吸口气说:“她跟苏城的绣师学了几个月,接下来肯定更挣钱的。离婚那事现在村里也没人说什么了,多的是想给她找对象的……”

说的话好像没头没尾,但宁金生能听出来,胡秀莲心里是痒痒了,想主动去把宁香给找回来,一家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可宁金生记得宁香当初说的话,说什么不想再被他们吸血,她恨他们。她当时那声嘶力竭满眼恨意的样子,他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个没良心的白眼狼,找她回来干什么?

宁金生拽一下被子,看着胡秀莲说:“要找你去找,当初是她自己要走的,闹得那么难看,说什么不想再被我们吸血了。我头一回听到这种混账话,我们生了她养了她,她完全不管家里的死活,离婚让我们受了多少白眼?这一年多,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说我们吸她的血,天大的笑话,她浑身上下有自己的血?她的血和肉,都是我们给她的!家里负担这么重,作为老大,她帮我们分担不是应该的?”

宁金生说的这些话,胡秀莲当然是全部认同的。但她现在心里的怨和气没宁金生这么重了,而且宁香当初不是对着她说那些话的,她和宁香之间没有过大冲突。

她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事,觉得反正离婚的事情都过去了,宁香又比宁兰会挣钱,宁波宁洋两个人还小,以后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不如把宁香找回来。

找回来再给她找个婆家,随她挑,就算二婚不值钱,但只要成了,那也不是一点彩礼要不到。

她对宁金生说:“当时因为离婚的事情,都在气头上,话撵话那肯定都是挑最狠的话来说,未必心里就是那么想的。现在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们都不追究她当初执意离婚的事了,她还跟我们赌什么气?”

看宁金生没说话,她又说:“再说了,不是有话说的嘛,血浓于水,一家人就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呢。吵归吵闹归闹,事情过去了气消了,还是一家人。”

宁金生听完这话,扯了被子躺下,还是那句话:“要找你去找,我不管。”

胡秀莲看看宁金生的后脑勺,“那就我去找!”

***

春节里走亲访友事情多,胡秀莲当然没有去管宁香。等到正月过去,阳春三月天气舒服起来,她在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的傍晚,去了宁香的船屋。

到了那里发现宁香不在船上,船屋的门被一把黄铜锁锁起来了。不知道宁香去了哪里,她便往不远处去了去,站在别的住家船码头上,和人家扯闲篇去了。

船上的妇人问她:“你来找阿香呀?”

胡秀莲笑笑说:“是啊,再怎么说也是亲生的闺女,就算犯了天大的错,当父母的也得担着,总不能真就扔在外面不管了。”

妇人点点头附和着说:“家和万事兴嘛。”

胡秀莲笑出来,“对对对,家和才能万事兴。”

***

在胡秀莲和人闲扯等宁香的时候,宁香正在生产队的饲养室。她把最近看完的书还给林建东,又对他说:“我攒够钱了,你什么时候有时间,请你去苏城。”

每次宁香跟林建东说去苏城的话,林建东其实都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虽然说他是挺想去的,但毕竟路远过去不容易,而且出门就要花钱。

从宁香第一次说这话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他现在看着宁香,还是觉得挺惊讶挺不真实的,只问她:“到底真假的呀?”

宁香认真道:“当然是真的呀,我说话从来都算话的。你不用考虑钱的事,粮票什么的我也都准备好了,我们去找许书记那里开个介绍信就行了。”

这年代出门极其不方便,吃饭要粮票,没有介绍信不能住宿,如果运气不好被纠察组查到,很有可能被当成是黑户,所以也没有“旅游”的概念。

宁香倒没打算在外面住宿,但觉得还是备个介绍信在身上比较踏实。这年代没有身份证,出门在外,介绍信就是一个人的身份证,说不准哪里要用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