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0章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技术革命的…(2 / 2)

加入书签

人工托运有风险,人工还要消耗粮食,而且还慢。

铁路一上,陕西的粮食还愁?

粮食问题一解决,再把徭役一步步取消掉,还愁?

人类社会里有几个重要节点。

这几个重要节点是制约社会形态的关键点。

一是生产力。

二是信息技术。

当生产力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平均每天生产的商品更多。

当信息技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交流效率空前提升,商业的成本降低、效率增加。

其实交通的完善就可以归类到信息交流的完善。

皇帝给了一颗定心丸,大家也没有再去多问。

施凤来就等着北京科学院的人过来成立铁路小组。

据说这事武昌和北京都开始干了。

接下来,崇祯就在长安待着。

长安也不是完全没有发展,新城区也都规划出来了,至少西京大学现在已经招募了许多学生。

而陕南的一些粮食也会托运到这里来卖,不过不便宜,要到1两银子一石。

要知道,北京现在的粮价是05两一石。

为什么陕西粮价高?

因为粮食数量不多啊。

北京的粮价,是靠安南省那条新航线不断运输粮食过来,才打下来的。

等湖广省建立了到长安的铁轨,武昌建立一条,荆州建立一条,源源不断输送,陕西的粮价必然也会降下来。

就在崇祯在长安视察的时候,辽北捷报已经传到沈阳城。

最重要的是阿勒楚喀城被拿下了。

阿勒楚喀城一旦被拿下来,意味着城镇的建筑可以继续往北。

袁崇焕立刻就开始在北部军区总督府规划辽北第二批城镇的建造。

只有把城镇都建起来,那些土地才真正意义上归朝廷管辖,否则不出半年,建奴必然又回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高密度会议,北部军区总督府得出了一个结论。

想要建立第二批城镇,就必须再次动员三十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批建立的十座城镇,难道把人都调走?

城镇空了,即便建成了又有什么用?

要知道,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城镇,已经开始和辽东的城镇有商贸往来。

现在贸然把人抽走,显然不合时宜。

而且那些都是中央军编制,袁崇焕要调动也不是不可以,得走特殊流程。

这流程一来二去,好几个月就过去了。

最后会议决定,动员大部分北部军区的预备役到辽北去。

一共差不多十八万人。

这事暂时可以用来推进下去。

但是,何可纲对辽北做了一个总测算,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

辽北的阿勒楚喀城(哈尔滨)已经是朝廷目前能够有效覆盖的最北边。

再往北,粮食可能扛不住。

等等!

东北不是有名的黑土地吗?

而且那里可是东北平原啊!

的确是肥沃的黑土地。

但是在明朝,大部分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例如现在修建第二批城镇,就必须源源不断运输粮食过去,保证工兵们的饮食、生活。

后期可以开荒,但这不是玩游戏啊,不是按一下按钮,田就出来了的,开荒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辽东源源不断输入辽北。

则必须修建水泥路。

但由于辽北的冬天漫长,一年之内能够高效运输的时间不多,这又桎梏了粮食的运输效率。

于是何可纲这么一算下来,好家伙,阿勒楚喀城就是有效辖制的极限了。

如果建奴再往北边躲,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