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节(2 / 2)

加入书签

正是酷暑,蝉鸣树梢,一丝儿风都没有,教室里似蒸笼一样,头顶两台吊扇嘎吱嘎吱地转着,却驱赶不了这股热浪。

盛子越感觉额头、后背的汗珠子细细密密地向下流淌,监考老师早就汗流浃背,分发完试卷之后,开始在教室里走动,挨个检查证件,将照片与人对照。

第一场,语文。

盛子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按照要求写好考号、姓名之后,先翻到最后一页,查看作文题目。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谁也没有猜到是这个题目。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小学开办游泳训练班的事件引出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考,要求400-600之间。

理论指导实践?盛子越略一沉吟,观察了一下四周同学们的反应。不只她一个人紧张,每个人都有点慌,似乎还听见有人在哀号:“怎么考这样的作文啊!惨了惨了!”

监考老师清咳了一声,严厉地说:“肃静!安心答题。”

写议论文,很难有新意,报纸上经常能看到这些论述;写记叙文,无从下手。想到三舅所说的“夹叙夹议的散文”,盛子越微微一笑,心中顿时有了思路。

她一边在心中打腹稿,一边安心答题。所有的考试,不过就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当你将所有考点了然于胸,一切都变得轻松无比。

等到将所有题目答完,她开始在草稿纸上打题纲。

起兴——以名人名言开始,明确指出主题。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不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小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拆分成三个小论题,分别举例对此进行阐述。这里采取的便是记叙的方式,将名人轶事、革命实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其一,理论源自实践;

其二,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其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这一刻,盛子越的脑子感觉从所未有的清晰,曾经接触过的人、学过的知识、读过的故事、背过的素材一一浮现出来,供她采撷、选用。

将剧本创作理论应用于实践,深入农村写出无数花鼓戏剧本、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甘敏学;开店过程中将实践与大学营销理论相结合的陆建华;还有无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成功的名人、名士……

洋洋洒洒写下来,一手工整漂亮的楷书引来监考老师驻足,在心里暗赞:这个女生的作文光是字就赏心悦目,绝对是加分项。

写到格子纸的最后两行,盛子越胸有成竹地写下一句话,首尾呼应、点题收尾。

“纵观华国现代史,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面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祖国,吾辈更需实事求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不知道为什么,写完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激动的情绪,胳膊上寒毛都竖立起来,暑热消散,只余胸中一团火在熊熊燃烧。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借鉴1987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第96章 提前高考3

语文考完, 哀鸿一片。

高三考生一出考场,就开始鬼哭狼嚎。

“救命!这是谁出的作文题啊?太难了!说明文竟然是写简讯,议论文要写理论联系实践。”

“写是可以写, 就是觉得干巴巴。”

“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句话,我自己看得都头痛,别说改卷子的老师了。”

盛同裕站在一中大门外, 和陆桂枝并肩而立, 焦急地看着走出考场的学生。盛子楚今年小学毕业, 被钱金凤带去省城花鼓戏剧团交流去了,不然她也得守在这里等姐姐出来。

一抹红霞在人群中闪过, 盛同裕和陆桂枝同时欢喜地叫了出来:“越越——”

在这一群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之中, 十六岁的盛子越一袭红裙实在是亮眼。陆桂枝心里忍不住得意:我家大姑娘就是长得好看!看这雪白的肌肤、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辫子……

盛子越快步走到父母跟前,陆桂枝停止自我飘扬, 赶紧递过一杯乌梅甘草茶, 心疼地拿手绢替她擦拭额头上的汗珠:“来,先喝点凉茶。”

盛同裕张了张嘴, 又闭上了。他是想问问女儿语文考得怎样,但听旁边的家长、孩子都在说作文题难,还有学生在掉眼泪,不敢再问。

盛子越微微一笑, 喝了一口凉茶, 悄悄说:“放心吧。”

陆桂枝和盛同裕对视一眼,心上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声道:“好好好, 考一门丢一门,走!先回家吃饭休息,准备下午的数学考试。”

接下来的考试都很顺利。考一场出来, 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数学考完,又有人号叫:“好难啊,好难啊——”

考完物理出来,号叫声更响了:“变态!最后两道大题难得要命!是谁出了这么变态的题目啊……”

章校长拿着大喇叭对着考试出来的考生喊:“不要害怕难题,不要担心试卷难度大,你难大家都难,考完一场丢一门,安心准备下一门考试。我们湘岳县一中的学生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这点困难怕什么!”

家长看着章校长穿着背心、衬衣,站在大太阳底下喊话,满头满脸都是汗,都有些于心不忍,纷纷表示:“校长您放心,我们会宽慰孩子的。”

章校长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汗,嘿嘿一笑:“我这样能让孩子们乐呵一下,说不定能舒缓他们紧张的情绪呢。”

刘景秀作为后勒保障组的老师,在树荫底下摆开一排课桌,一边摇着折扇一边翻白眼:“高考年年都是七月,这么热的天真是折腾人。”

唐暄站在她身后,从一个大桶里把凉好的绿豆汤舀出来装在玻璃杯里,一溜儿摆在桌上,再盖上一块玻璃板防止沾灰。

刘景秀看他背上汗湿了,心疼地说:“唐暄,让你在家休息你偏要来,也不晓得你这么表现图什么!又不能高考加分。”

唐暄微笑着不说话,挺拔清瘦的身形看着书卷气十足,引来女孩子们的注目。旁边老师都夸刘景秀:“刘老师你这个儿子不得了,先来见习一下,明年肯定能考个状元呢。”

刘景秀笑成了一朵花。虽然现在老唐风光不再,她在一中只得夹着尾巴做人,但架不住儿子优秀啊。当初只生一个用心培养,这个决策正确无比。她看一眼儿子,眉眼间满满都是得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