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节(1 / 2)

加入书签

此时一只信鸽从天上飞落,落在了专人的手指上,那负责人看了看有些惊讶地自言自语道:“这21号信鸽是从北地回来的?”这些日子他们收到的信多是从云州送来的,头回遇见从北地回来的。

负责人连忙从信鸽腿上取下纸条,快步送至仙人处。

赵曦打开纤薄的纸条,看到上面是一串音调都标注完好的拼音,她拼了拼忽而抬眸,看向办公室内众人沉沉道:“天启朝皇帝正式下令南迁国都了。”

第62章 水稻稻田养鱼进行中

自从去年匈奴南下攻占了天启朝好几座北境重城, 直逼京城后,南迁就是天启朝朝堂广议的一件事,无数朝官私下在南方提前购置富庶土地, 今年正月皇帝终于正式下令南迁了。

“天启朝行祖极有远见,江南的东溪城便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 南迁国都在预料之中。”陈衡笑着摇头道。

可真以为南迁跨过了大江就安然无事了?当然不可能。

陶思礼思虑一二道:“匈奴军多为北境骑兵, 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又难攻破江南水网,若要出兵也得今年秋或者明年。”

外有匈奴内有农民起义、各地割据,天启朝还能撑多久还真不好说。

赵曦神色凝重, 道:“吾等也尽早做好准备吧。”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争霸天下要兵要粮,缺一不可。

圣上一道圣旨下来,无数朝官连夜清点家产,携家带口随皇亲宗室蜂拥乘船顺运河南下。普通老百姓极少能有银钱和门路坐上船,惊慌之下全家只能徒步南下,严寒冬日里路旁尸骨嶙峋,一时间九州遍地哀嚎。

江南路遥遥,一眼望不到尽头。

“爹娘, 咱们真的要走去江南么?”背着包袱的青年声音哽咽,“咱们弃了几十亩良田, 如今和流民有何区别啊?”

那几十亩良田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啊,为了活命就这般抛下了。

“若是不弃, 匈奴攻进来咱们都要死!圣上都走了咱们留着还能有命活?”老爹啐骂。

不过儿子却说对了一句话, 江南路遥如何能支撑走过去啊?

“要不咱们去蜀地吧?路程没那般远。”老爹想了想道。

皇帝老子往江南逃,不代表他们老百姓也必须得去江南,只需逃到南边求个安生地方就成, 这蜀地四周都是大山,里面又沃野千里,除去蜀州蛮人多,粮食经济比不得江南外,也像是个好去处。

去蜀州过苦日子,还是在半路上没命,这老爹果断选了前者,和大部队偏了方向携家带口朝蜀州逃去。

“船,哇,爷爷,好大的船呀。”疲惫不堪的小孙儿忽然眼睛发亮,指着远处在江边立着的大船叫起来。

许多同样舍弃江南逃往蜀州的老百姓看着江边那犹如庞然大物的船只,心生敬畏。想来是官军的船吧?

阳乐郡是荆州的一个小郡,靠近蜀州。前些日子荆州州牧称帝被朝廷派去的官军打残了,又逢朝廷慌忙南迁,一时间这里竟无人管理,他们的大船这才停在江边。

“诸位可是预备入蜀州?”上头有官军下来询问,一脸和善。

这项老百姓看得一愣,头回遇见这么和善的官吏啊。他们听到那问话,心下却有些紧张起来,莫不是蜀州州牧不让他们进?

“有照身帖吗?接种了牛痘可有证明?”

老百姓被问得颇为茫然,却连连点头,照身帖自然是有的,至于牛痘绝大多数都接种了,听说此法是圣上之下的一名公公带去的,效果确实好。

官吏一一排队检查:“上船吧。”

老百姓:“?!!”

坐船入蜀州?老百姓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了,他们这些泥腿子还能坐船?

直到坐上船他们都是懵的,船这不是大老爷们才能坐的么?

“船好大好快哦。”一改疲惫的孩童在船上垫着脚看着外面的大江江面。

“这算什么快?等学界的蒸汽机安装到船只上更快。”一旁有将士哼笑了声道。

什么蒸汽机搞不明白,只是看着那些将士的衣着,隐约觉得蜀州好像没有想象中那般贫瘠……

赵曦得到了消息,不少北地老百姓南逃没选择江南而来了蜀州,她也不诧异。

蜀州本就缺少劳动力,如今云州逐渐掌控,要的是人口,有些老百姓还可以迁入云州,进行文化交.融。

云州地理位置特殊,朝廷虽排有州牧但实际管辖在各个部族,这云州的州牧也是个心思活络的,一看蜀州州牧派人“剿匪”,那叫一个配合,连着给赵曦写了好几封书信,言辞恳切。全体新式装备,连瘴气也不惧。

云州州牧知道现在天下乱了,不少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他这云州州牧就是有心也无力,云州真正说得上话的是部族首领,而蜀州若想图谋天下势必要稳住云州这个后方,他干脆投诚算了。

大后方频频传来捷报,云州的水系发达,有好几个连同蜀州的码头,这些日子以来频频运送货物去桃源郡。

“仙人仙人,云州塔纳族进献了宝物,货物已停在了巴水郡码头。”巴水郡那边有人写信来报,这快马送来的信件也不过一天一夜,时效算是快的。

桃源郡不临江,所以绝大多数通过水运送去的货物都到巴水郡码头。

赵曦快速阅览了快件,俏丽的小脸生出了喜气:“通知我父亲,水稻到了。”

塔纳族是云州和他们的剿匪军在山里纠缠最厉害的一支部族,好几个月的时间硬生生把这支部族打怕了,现在上赶着进贡来了。

赵志民很快就得到了消息,欢喜地一拍大腿:“这还等什么?咱们直接去巴水郡看看吧。”

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都是好东西,那亩产能惊呆所有人,可就是架不住不能留种啊,杂交技术又颇为精深,赵曦他们全家也就知道一些皮毛,哪怕农耕院已成立杂交水稻研究,握着参考书籍搞研究,赵曦也估计没那么容易能研究出来。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占城稻,这稻谷的亩产也能大大增加,在那些小国更是能一年三熟。巴水郡沃野千里,比桃源郡更肥沃,预备大力推广这款水稻。

赵志民激动地喊:“让那边的官吏别弄坏了秧苗种子!”

王雪琴一听说赵志民提起,立刻拍腿道:“把我也带上,水稻养鱼需在插秧后七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