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节(1 / 2)

加入书签

她笑得十分和善,冲专门来和仙人商量的世家代表笑道:“其实这也好办,尔等举家搬迁吧。”

离开桃源郡,他们自然就管不着了。

那世家代表听得目瞪口呆,让他们举家搬迁出去?他们世代都住在桃源郡啊,祖坟也在桃源郡内。再说了现在外面世道太乱了,各种大灾小灾还有叛军随时扫荡,哪里有在桃源郡住着舒坦?不到万不得已,或是杀身之祸时,谁会想走啊?

赵曦见那世家代表震惊,嗓音又温柔了许多道:“其实我觉着世家子弟比那些寒门见识广博许多,不会不如寒门。郡内以后会开学校,学校所习知识多为以后统考内容,诸位可早些报名入学。”

那世家代表:“……”

也就是说,按考试成绩录取这事儿板上钉钉,取消不了了。

老头子嘴唇动了动,许久才硬憋出一句话来:“好,吾等让家中子弟报名入学。”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只能享受了。

他们世家拥有的学习资源可比寒门多,哪怕论真才实学也不定会比寒门差!报名入学就入学!

赵曦很满意遇着一个未来的学生家长。

全郡世家妥协了,自从钟德华被杀鸡儆猴,就没世家再敢闹腾。

他们听说仙人有一神物名为汽车,能日走数百公里。今晨搞事,晌午就能看见仙人坐神兽来找他们了,怕了怕了。

对于被钟德华老头害死的那几个书生和老百姓,统统赔钱好生安葬。

这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桃源郡,自此上下皆欢,仙人手段果真厉害。那些还在观望的书生们,你争我抢地前往各自所在的衙门进行报考。

报考成功后,还又特意去了一趟书铺,购买了些考试范围内的书籍。

书商也是些厉害人物,晓得最近这些是郡内大事,不少书生定要买书,更是进行了打包销售活动,一套考试书籍打八折哦。这下子书生和书商同欢,大家都很高兴。

只见在书铺门前还有一些戴着遮面笠帽的女子,欲购买考试书籍,书商笑道:“姑娘是替家中兄弟买的吧?”

那女子摇头:“我是给我自己买的。”

周遭同来买书的书生们闻言惊骇不已,不由上下打量那些女子,小声交谈。

女子听到议论声,给了钱抱着一摞书转身要走,只余下一句话淡淡地道:“招贤令中说了,男女不限,我既符合条件便能去,你们有此闲心讨论不如回去多多温书。”

听说仙人里有两位都是女子,其中年轻的那位仙子名为赵曦,郡内不少政策都是她提出的。

既然赵曦仙人以身作则成了表率,她们如何不应?

自此,桃源郡统考已成定局,无人可破!

第49章 眼镜桃源郡各阶段学校招生中

取得了考试资格的考生着手备考, 先前在报纸上看到考试范围就觉得囊括实在太广阔,等他们翻看参考书才知道范围有多广,除去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这些经史外, 还要考算数、经济商学、地理、策对等等。

题型更是千奇百怪,从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到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后还得作千余字文章。算术题中还有大题, 不仅要写出答案, 还得写出解题过程。

这考试范围,看傻了不少先前意气风发的书生,别说那些书生就连郡内知名的大儒夫子也被难住了, 这要求看起来比天启朝初年举荐还要严苛许多。

这简直要的是各方面的全才呀。

不少夫子连夜研究着那些考试书籍,不由摇摇头道:“能考上的凤毛麟角,都是英才。”

赵夫子伸了一下坐得僵直的懒腰,又不由抚着白花花的胡须,自言自语地笑道:“不过也对,能入朝为官者自当万里挑一。”

私塾外传来敲门声,赵夫子让外头的人进来,就见他的几个学生顶着两个黑眼圈,捧着书进来, 见着恩师首先行礼,赵夫子也起身回礼。

这些学生是攒着不懂的问题, 待到第二日清晨来询问恩师的,留给他们首届考生的备考时间不多了, 只有三个月的备考时间, 只能日夜勤奋。

老夫子给学生一一作了解答,有学生笑道:“夫子,您去衙门报考了么?”旁侧有学生起哄, 也让赵夫子去报考。

赵夫子眉毛一挑,吹胡子瞪眼睛道:“我这一把年纪还考什么考?”

“夫子,您这话就不对啦,只要是咱们桃源郡的户籍又未被禁考者,怎么就不能报考?年龄算什么?我瞧着衙门还有不少女子报名呢。”

一旁还有学生起哄,“就是啊夫子,以后统考可能就是咱们私塾学院绕不过去的话题,您教授学生却未自己上过一次统考考场怎么能行?”

赵夫子摸着花白的胡须有些被说动,觉着这群学生说的在理,他这把年纪也不指望能考上啦,倒是去考场走一遭试试水,以后也能给未来的学生讲解一二,这样才有说服力。

赵夫子笑眯眼道:“既然如此,老夫也陪你们一起上次考场。”

-

全郡上下被统考这一新鲜事弄得生出一股读书热潮,有条件的世家子弟能请夫子一对一教授,穷苦寒门也就自己买书学习,时不时和同窗友人互相讨论不会的内容。

对统考极为支持者除去那些寒门学子,就数商贾鼎力支持!

他们是商户,哪怕家中后代请了夫子在家教授课业,也是难以走上仕途的,然而如今不一样了只要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他们商户的孩子也能为官。

仙人果真不愧是仙人啊,这新政顶好顶好的,他们得多给仙人生财才行。

商会各家通过各自人脉,已把琉璃品售卖了出去。

还真别说,这琉璃真真是供不应求,江南一场拍卖会,一尊纯净透明的佛像压轴出场,引起了现场高.潮,那些江南子弟就跟疯魔了般疯狂竞价到了五万两白银!那商贾在后台听到那银子数额,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晕过去。

他们首批带出去的琉璃品数量不多,都是为了探路试探,竟一售而空,无数世家递来消息声称只要还要这般品相的琉璃制品,他们还能买!

现如今天启朝混乱至此,依旧有的是腰缠万贯的世家贵族,不赚他们的钱赚谁的?

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商贾赚了钱,他们赵家也就能赚钱。

有了钱才能养得起数万军士,才能搞各种工厂,兴办学校。

那些商贾回了桃源郡,第一时间就要去琉璃厂继续进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