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节(1 / 2)

加入书签

纪婉儿鲜少跟村里人说话,更何况是外村人。可这些人又不好一棍子撵出去,毕竟人家是来道喜的。

纪婉儿不认识,老宅的人可是认识这些人的。他们一开始还有些沉默,后来俨然一副主人模样,招呼着众人,还使唤云霜和子安去烧火待客。

“这么没眼力劲儿啊,没看到你姑奶奶来了么?”周氏训斥道。

云霜和子安今日终于扬眉吐气,心里高兴,就没在意周氏的语气。

纪婉儿被杏花嫂子拉到一旁去见亲戚了,没注意到这边。

只是,过了一会儿,老宅的人却越发放肆了,开始想要使唤纪婉儿。

“我说清明媳妇儿啊,这么多客人在这里呢,你在那边说啥呢,还不赶紧过来招待客人。”赵氏摆上了长辈的架子。

纪婉儿回头看向了赵氏。

刚刚被使唤云霜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会儿见赵氏待嫂子也这般,她心中就有些不舒服了。把手中烧好的水放下,云霜转头去找萧清明了。

待找到自己兄长,云霜把刚刚的事情说了。

说完,见兄长似是没什么反应,她一咬牙,在这大喜的日子说起来让人不愉快的事情。说的便是萧清明离开家之后,老宅的人去镇上铺子闹的事情。

只见萧清明神色立马变了,看向堂屋老宅人的眼神像是布满了冰碴子。

第41章 贺喜该还给我了吧。

萧清明中了秀才一事对于十里八村都算是喜事, 来贺喜的人从早上到晚上就没停下。直到天色变黑,人才渐渐散去。

萧大柱憋屈了多年,如今总算是在村里扬眉吐气了。想着众人今日看他的眼神, 对他说出来的巴结的话, 他内心很是愉悦。这会儿坐在椅子上, 耳边仿佛还在回响众人刚刚说过的话, 他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正笑着,他瞧见了朝着他走过来的孙子, 朝着他招了招手。

“清明,爷爷一直觉得你能考中, 你总算是没辜负我的期待。”

萧清明的大伯父也在一旁说道:“可不是么, 还是爹有眼光, 看出来清明能考中。也不枉我们养了你这么多年,省吃俭用供你读书。”

萧三叔也不落后, 紧跟着道:“自从二哥二嫂去世后, 三叔这心里头就不是滋味,知道你爱读书,就算是家里没钱, 砸锅卖铁也得供你读。好在你出息, 读出来了。”

萧清明的祖母李氏脸上带着笑容,看了看两个儿子, 又看向了大孙子:“这些年,多亏了你爷,你叔伯养着你。如今你中了秀才,可别忘了报恩。”

上回萧清明待她的态度李氏可没忘,这会儿也不忘记点点这个孙子。

赵氏和周氏也赶紧说了几句,没别的, 都是在点自己对萧清明的恩惠。如今他发达了,不能忘了他们,要给他们好处。

纪婉儿看着堂上几人的嘴脸,觉得这一幕甚是荒唐。回忆从前,家里吃不上饭时,也没瞧见老宅那边的人过来过问一句。之前她卖吃食赚了钱,老宅的人过来了。如今萧清明中了秀才,老宅的人又过来了。

人在低谷时不见他们,发达时倒是知道还有他们这几个人了。

只是,不知萧清明是如何想的。

这是古代,血缘关系大于天。萧清明的爹娘去世后,他们兄妹三人一直生活在老宅中,在外人看来,老宅的确是养了他们很多年,还供了萧清明读书。

虽然很不想,但不得不承认,恐怕,老宅的人也是要沾一些好处的。

想到这里,纪婉儿看向了萧清明。

恰好,萧清明看了过来。他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淡淡看着她。

纪婉儿有些摸不准他此刻在想什么。

深深看了纪婉儿一眼后,萧清明挪开了目光,看向了坐在上首的萧大柱:“若是有恩,自然是要报的。”

萧大柱正沉浸在孙子中了秀才的欢乐中,听到这话,笑容僵在了脸上。他怎么觉得,大孙子这话有些不对啊,似乎话中有话。

众人看着萧大柱脸色变了,渐渐也回过味儿来,看向了站在堂屋中间的萧清明。只见萧清明脸色沉沉,眸光锐利,让人心生冷意。

从什么时候起,这个认人打骂的少年变了副模样。虽然还是跟从前一样不爱说话,虽然还是从前的那副容貌,可一眼望去却是不一样的人。

成熟了,稳重了,也,多了些棱角,变得锋利了。

“你这是啥意思?”萧三叔第一个没忍住。

“家里的粮食钱财都进狗肚子里去了么?”周氏忍不住骂道。

萧三叔那话还好,周氏这就是直接点明了萧清明的意思。她上回见识过萧清明的改变,最近也跟纪婉儿打了几次交道,早就知道这两口子是什么性子的人。这会儿也把萧清明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老三媳妇儿,住口!”李氏板着脸训斥。

虽然还想再说些什么,但在看了一眼李氏后,周氏没敢再开口。

“清明,你刚刚那是说的啥话?”李氏看了眼萧大柱问道。

“若是没有恩,就无需报了。”萧清明说完了后半句。说这话时,无论是声音还是眼神中,都没有半分温度。

众人本就知晓了最近萧清明的改变。只是,有些人没亲眼见,始终不敢相信。这会儿终于见识到了。

萧大柱的脸色也冷下来了。

萧三叔怒斥:“你这是考中了之后就不想认我们这些亲人了是吧?你别忘了,这么多年都是谁在养着你!不知好歹的东西。”

周氏也跟着骂了几句:“我告诉你,你想都别想。当初你们兄妹三人吃喝拉撒都在老宅,是我们把你们养大的。”

赵氏本想说话的,但见自家男人没说,她也就没说。

堂屋里始终吵吵嚷嚷的,但多半是萧三叔和周氏的声音,偶尔夹杂着李氏的声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