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27节(2 / 2)

加入书签

“这个生态链无比的广阔和宽容,它包容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至今还在滋养着我们,没有因我们的破坏与污染给予我们毁灭!”

“只要它存在,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消亡。只要文明不消亡,我们的技术就会不断的进步!”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号的飞船和生态球,带着所有的人,带着我们的家,带着人类的文明和希望,一起逃离太阳系去广袤的宇宙中,寻找新的适合我们居住的星系?!”

这一刻,看着黑板上那地球拖着长长尾迹,逃离太阳系的板书示意图......所有的人,都长大了嘴巴。

在这一刻,这些人类的精英甚至一时间有些恍惚。

他们感觉自己正在讨论的,并不是一个救世计划。

而是一个......创世神话!

第1033章 愚公精神,永不熄灭!

大荧幕中的剧情在继续着。

整个放映厅内,此时已经一片寂静。

画面中冰冷昏暗的会议工事陷入到了凝固般的寂静,而画面之外的电影院里,也同样是落针可闻!

这一段剧情,没有任何的配乐。

但是看着那黑板上的板书示意图,所有的观众......已经用加速跳动的心脏,为这一段剧情配上了最澎湃的BGM!

“这不可能。”

面对李根稷提出来设想,最先提出质疑的,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

“地球推进到逃逸太阳引力的最低速度是16.7公里秒,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想要地球达到这样的速度做天体运动,至少需要一百五十万亿吨的推力!一百五十万亿吨,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大推力的发动机?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根本达不到。”

听到这令人平生恐惧和敬畏的数据,在场顿时又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可这样的沉默却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模样四十多岁,但头发却满是花白的女人将双手压在了桌子上。

“不,事实上我们有这样的技术。”

说话的,是国内动力工程学领域的明珠——董丽。

“在五年前,我们就已经孵化成功了重核聚变技术,并已经秘密的进行了可行性试验。之所以没有公布成果,是因为一来我们目前还没办法控制发动机体积。按照现有技术,一台重核聚变发动机的体积至少要四千立方千米,才能容纳核心反应装置堆。”

“推力呢?能够提供多少的推力?”

“单台的话,数据上可以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吨。”

“燃料怎么办?如此大的发动机,我们用什么材料去建造,穷尽我们的战略储备资源,是否能够建出可以足够达到一百五十万亿吨推力数量的发动机?”

“董院士,你说的重核聚变,是可控核聚变?”

“这两个问题我一起回答,非专业内的人就不要再问类似的问题了,我只负责提建议,不负责科普。你们常接触到的聚变,说的是轻核聚变即氢聚变反应变为氦,从而放出巨大能量,这也是太阳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在我们的成果之前,人类最常用的巨变产能应用,是利用氢原子进行的不可控核聚变,也就是氢弹。

但氦并不是核聚变的终点!

氦可以继续聚变生成碳,碳继续聚变生成硅,即氦–4→碳–12→硅–28。

硅当然也不是核聚变的终点,大质量恒星后期的聚变反应就是'重聚变'。从“硅”开始,重聚变过程是硅–28→硫–32→氩–36→钙–40→钛–44→铬–48→铁–52或铁–56。

核聚变走到铁这一步,就不再释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变最后产生的废渣.....就是铁!所以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是,重核聚变的燃料是石头,我们地球上有的是。而燃烧副产物是铁,我们可以利用废渣炼钢,循环利用将其作为制造重核聚变反应堆。”

“只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我们就可以创造一百五十万亿,甚至是两百万亿吨的推力!无非是造多少个重核聚变发动机的问题而已。”

“四千立方米的体积,我们要把这些发动机建造在哪里?”

一名地质学家站了出来。

“当然是地下!我们可以利用地下作业,构建三千立方米的地下基座,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如果真的要远离太阳,或许这些地下工事也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温度和空间!”

“天呐,按照这个方向,我们需要建立至少一万两千台重核聚变发动机,这要烧多少的石头?”

“如果我们够幸运,可以躲过太阳氦闪逃出太阳系的话,那么我们将会烧光地球上所有的山脉。”

“地球想要达到逃逸速度,必须要先停止自转!怎么完成?”

“我们可以沿着赤道首先建立部署反推发动机!”

“月球怎么办?它的引力会牵扯着地球不断做自转运动。”

“可以建造一个月球推进基地,把它推走!”

一个个的问题被抛出,一个个的问题又被其领域内的专家所解答。

工事中一块块黑板被领域内的专家写满,一条条公式,一个个验算方程在不断的质疑,释义之中渐渐填满了整个公式的角角落落!

随着时间一时一刻的流逝,工事那足以抵挡核打击的大门被卫兵从外面推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原本逼仄封闭的工事,渐渐变成了学术界的顶尖峰会。继而,它又变成了整个国家的策略制定中心!

讨论,进行了整整七天。

七天之后,工事除了天花板之外所有的墙面面都竖满了黑板,所有的桌面上都摞满了稿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