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4节(2 / 2)

加入书签

“孙老,为了感谢您对荣传这么多年的付出,老师和同学们特地自发的组织了一场晚会!今晚上啊,您就坐在台下,看着咱们学校的学生们,为您做个汇演!”

一旁,周维明看着老头脸上的震惊和诧异,俯身了过去,笑着说到。

看着全场肃立对着自己鼓掌的师生们,看着舞台上方那写着“感谢孙一鸣校长为荣传三十七年的付出”的条幅,孙一鸣的嘴唇嚅动了起来。

他身后,王友德也咧着嘴蹲到了轮椅旁边。

“老师,这么多年,从来也没为您做过什么,学生们的一片心意......”

他一句话都还没说完,便被不住颤抖着的孙一鸣一巴掌给怕到了一旁!

“胡闹!胡闹啊你们!”

“现在是什么时候?马上就要期末,这么紧要的日子啊!你们不抓教学,不抓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不去搞高考招生宣传,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有什么用!给我散了,散了!该回去学习的学习,该回去工作的工作。你们把我骗到这儿,就是为了搞这一条?胡闹,胡闹啊!”

老爷这冷不防的发作,让众人措手不及。

也一下子让剧场内本来热切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后台处,看着台下的一片尴尬,安小小叼着棒棒糖,咧了咧嘴。

“老师,这晚会怕是要胎死腹中,办不下去了哇。”

将下巴底下的脑袋瓜按下去,李世信扬了扬眉头。

办不下去?

老夫废了一个多星期功夫又是排练又是搞服化道,又是跟动画数字学院那群秃瓢男搞背景CG的,现在说办不下去?

晚了!

“孙老您别生气,这都是学生们的一片心意,您得理解啊!”

“老师,您的病刚好,千万别动火气!您要是不想看,咱们就不看了。我马上让他们撤了,回去学习还不成吗!”

就在台下一群校领导七嘴八舌劝慰气喘吁吁的孙一鸣之时,台上,一个充满磁性的声音响起了起来。

“孙校长,下面的这个节目,是表演系32位学生,艺术学院的21位学生,与数字动画学员76名学生的在过去的十天内几乎不眠不休编排而成的。为了这个节目,42位学生临时改变了他们的毕业设计方向,将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融入到了这个话剧之中。下面,请孙校长欣赏话剧《乡村教师》。”

李世信的话音将落,舞台上的灯光便暗了下去。

紧接着幕布缓缓升起,舞台和后面的电子大屏,以多媒体影像和实物道具精妙的配合,构建出了一副极为梦幻的场景;

那是一处被微弱烛光照亮的,破烂不堪的教室。

教室中十几副破桌椅整齐的排成三排,灰褐的黑板下并没有讲台,只有一副破旧的木床。

木床上一个枯瘦的且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正侧躺在那里。

一旁一个女孩儿捧着捧着塑料盆,正在不住的哭泣。

教室的外面一群身着土气的孩子,跪在地上。他们的面前,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和那一团似乎是烧纸发出的火光相比,教室中的烛光是那么的微弱。

甚至于这求神拜鬼的迷信举措发出的光亮,都盖过了星空的璀璨。

看到舞台上用电子大屏营造出的烛光火光,看着剧场上方那不知道用什么技术手段营造出的星空......

这梦幻般的现场效果,让孙一鸣整个人愣住了。

第428章 不要给老夫瞎带节奏!

《乡村教师》的原著故事其实叙述是有些散乱的,整篇文章前半部分的事件其实都是随着主人公“李老师”所见所感引发出的回忆碎片。

这些回忆的碎片中,饱含了这个乡村教师一生的重要经历,涉及到的人物有几十个。这样的故事如果改成话剧,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去带入。

或者说如何给观众一个直观的,方便理解的故事脉络。

李世信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很简单——改变了故事的顺序节奏,并通过舞台设置在话剧的前半部分,将观众拉进李老师的生活与回忆之中。

很显然,这些小心思,没有白费!

随着话剧的一开场,现场效果在一瞬间,就将观众的眼球吸引住了。

话剧在进行时,演员不仅仅要注重自己的演绎,也要通过观众的反馈表现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见到台下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观望着舞台,李世信的心里大约有了底。

在众人的注目之中,总共七幕的话剧,第一幕“只因我曾被照亮”正式开始了;

没有屋顶的教室中,娃们在屋外烧着纸。

教师中只有一盏红烛照亮着躺在破床上的李世信,在他的身边,安小小捧着一个塑料盆,已经完全入了戏。

“王晓梅,你去.....别再让他们烧纸了,这,这是迷信......求神拜佛,是救不,救不了我的......”

病床上的老师挣扎着起身,指了指教室外的学生们。

“老师,就让他们烧吧。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剩下这一个办法了啊!”

王晓梅哭着,端起了一旁的蜡烛,照亮了老师的脸。

看着他脸上的苍白和憔悴,王晓梅将脸上泪水揩干净,蠕动着嘴唇,问道:“李老师,俺听爹说,咱这得你个病的人可多了。有挺多人吃核桃皮和桉树皮就能吃好,你等着,俺明天就上山去给你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