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7章 大唐风云(七)(2 / 2)

加入书签

“一点都不假,这样的人,说实话,我只想将他拉进我们的阵营当中,你想想,如果不是大汉有绝对的实力,他的那些想法我也不可能当真,正是因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才会同意。而丽质嫁给他,比这些长安城的青年才俊要合适的多了。”

“虽然西域是远了一些,但是那大汉玉门关并不是什么苦寒之地,相反那个地方现在已经被霍刚经营的不比我们大唐的任何一个城市要差。”

“而且我们大唐和大汉如果交好的话,你也不用担心以后见不到丽质。”

“再说了,身为大唐的公主,这是她将来注定的使命,就算是不嫁给霍刚,朕也要给她择一良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概是你哥哥家的儿子。”李世民轻声开口道。

表哥表妹这在这个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长孙皇后思考了一下,虽然她还面露担心,但是她还能怎么办?李世民已经将话说的很清楚了,良久,长孙皇后才幽幽的开口道:“二郎,臣妾明白了,那这剩下的几年,就让丽质住在宫中吧。”

“朕应你了。”李世民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不要说长孙皇后,其实李世民也是多少有一些舍不得,那是他的亲生女儿,不过想想,嫁给霍刚跟历史上那些和亲的公主不一样,至少她不会在那边吃苦,而且想要回到长安来看他们也是有机会的。

第二天的大朝会,这上面讨论的事情其实跟其他的事情没有关系,主要讨论的是安兴贵造反的后续处理问题,以及凉州瓜州的处理问题,还有就是颉利的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已经是押后了,该处理的人都已经出发了,比如说进攻颉利部的事情,大唐的军队早已经出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大唐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东突厥的突厥人都会直接投降。

他们最精锐的骑兵已经没了,颉利也已经死了,东突厥剩下的小可汗肯定是不敢跟大唐作对的。

李世民已经跟带兵而去的尉迟恭等人说过了,如果他们愿意投降的话,李世民可以不惩罚他们,只要他们归顺就行。

不过这一次东突厥投降之后,必然不会像是历史上面一样,李世民会设立什么安北都护府,就算是设置了,这安北都护府跟历史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这些其实都已经有了决定,现在无非就是将后续的工作分配给该分配的部门,让下面的大臣开始将这些工作作起来。

等大朝会临近结尾的时候,李世民才又开口道:“常林,宣旨。”

“是!”李世民旁边的常林立刻走出来,从自己的怀里面拿出来了一份圣旨。

“门下:长女李丽质静容婉柔,天生丽质,贤淑良德,锡以汤沐,抑有旧章,故陇右道瓜州更名为长乐州,可封长乐州公主。主者施行。贞观元年九月二十三日。”

当常林念完之后,下面的所有的大臣都没有人反对,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册封到底是为什么,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人反对了,至于说对诏书里面的锡以汤沐,抑有旧章,他们都不想吐槽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册封长乐公主是有旧制的,并不是违背祖制的,问题是这大唐初建,李渊还活着呢,哪里有什么祖制?还不是李世民说什么就是什么?

后面的公主有本事陛下你再按照这个规格来册封一下看看?一州之地,直接分给了一个公主,天下有多少州够封的?不过他们都知道是个怎么回事,也就不废话了。

毕竟人家救了李世民的性命,这方面他们这些大臣是不会杠的,没看到连魏征都没有说话吗?他们这些人自然不会在这件事上面找李世民的晦气了。

“门下:今有我大唐盟国大汉国国主霍刚,年方十七,欲与我大唐结为秦晋之好,经对方再三请求,朕虽痛心,但为大唐和大汉结永世之盟约,今将长乐公主李丽质嫁于霍刚为妻,以长乐州为嫁妆,今派使节团前往大汉,缔结婚书,由许国公高士廉为使节。主者施行。”

“贞观元年九月二十三日。”

随着第二份圣旨念出来,下面的大臣自然该接旨的接旨,因为这诏书最后的那句主者施行的意思就是交给负责的部门去立刻执行的意思。

比如说这第二件缔结婚书的事情就是由礼部来负责的,那么这使节团的组成自然是礼部去负责,高士廉已经在武威等待了,但是使节团的规模可是很大的,不可能只有一个人。

尤其是这样正式的使节团,更是携带的东西等不可能少。

等两份圣旨宣布完毕之后,今天的大朝会也就结束了,不过大部分官员在离开太极殿之后并没有立刻离开,果然很快常林就过来叫了绝大部分官员重臣的名字,让他们前往两仪殿议事。

在这些官员前往两仪殿的时候,此刻在偏殿,一个七八岁,但是却长的异常秀丽婉约的小姑娘,此刻穿着一身的宫装坐在长孙皇后的面前,而她的小脸蛋上则是还挂着几颗泪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